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因个性的张扬而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贵芝

  [摘要]我们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在一定的阶段内,因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使他们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并逐渐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的、健康的阅读行为习惯。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 个性化阅读 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把个性化阅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化阅读?
  一般认为,个性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后天社会影响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动力性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在一定的阶段内,因个性发展的需要,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使他们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并逐渐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的健康的阅读行为习惯。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呢?
  
  一、激发、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走进文本
  
  没有阅读文本的兴趣,个性化阅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没有生存的土壤。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如饥似渴地从大量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设疑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促使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便是:注重导入设疑激发其阅读兴趣。于漪老师教《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道理的。《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孔乙己》读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这样的导入,一连续问题的提出,触动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使学生处于“愤”“悱”的亢奋状态,急于阅读以获得对人物对悲剧的认识。可见,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巧设悬念、疑问导入触动其阅读兴奋点,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
  2.鼓励、赞赏法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学生进入阅读活动中,想得到的除了知识和个人体验等外便是教师的肯定和赞赏了。因此,教师就要找准契机不断地赞赏和鼓励。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环节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在尝到甜头,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后,对阅读的兴趣就会增强,而兴趣的增强又能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去阅读,从而会赢得更大的成功,如此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阅读――成功――兴趣――更好地阅读――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
  3.吊胃口法
  在指导课外阅读上,可以利用学生想听故事的心理“吊胃口”,选择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讲到紧要关头,嘎然打住,“且听下回分解”,这个“下回分解”自然要学生利用文本自主去阅读。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一点一滴的激发出来。另外,利用学生喜欢听一些名人趣文轶事的心理,平时在课堂上串讲一些以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当然,教师的“讲”只是引子,学生去“读”才是目标。
  4.教师以亲身体验激发法
  以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也不失一种较好的引导方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可以把自己阅读某一本书的体验讲给学生,学生见老师有如此体验,自己也想去尝试个中品味。我曾给学生讲过自己读《百年孤独》的体验:《百年孤独》老师看了很多遍,每看一遍,总有新的触动和收获,尤其是对“孤独”的理解。我们常强调我们作为个人的孤独感,殊不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陷入孤独会有多严重,马孔多的一夜消失不就是孤独的结局吗。后来读此书的学生很多。
  
  二、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阅读本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但现在很多语文课并不让人快乐,反让学生倍感痛苦,学生的阅读近乎“戴着镣铐跳舞”。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读什么、怎么读都是教师说了算。其实,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只有阅读主体(学生)自主、自觉地进入文本,才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才会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朱熹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的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读什么,怎么读都应由学生自主选择,只有确立了他们阅读的主体地位,他们才不以阅读为“苦”反以为“乐”。
  1.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读什么理应由他自己选择决定,因为只有当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兴趣时,他的阅读神经才会被高度激活,才会容易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并有所体验和感悟。否则,强迫学生读他不喜欢的材料,轻则雁过留声,收获毫无;重则心生埋怨,厌恶阅读。在课堂教学上,当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愿意读一节就读哪一节”“哪个小节最吸引你,你就读哪个小节”……这样的设计就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难怪学生小手林立,个个争着读书。如教学《春》时,有的学生偏爱春草部分,把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给人们带来的无穷快乐等读得淋漓尽致;有的却爱春雨部分,把春雨绵绵和平宁静的氛围读得恰到好处;有的偏对春花部分情有独钟,把春花的烂漫竞放、春风一吹春花的动感把握得很好……可见,学生选择了对口的阅读材料,阅读不仅不再是苦事,反而从阅读中尝到了快感。
  2.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作为实现阅读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因读者个性的不同而呈现出一片多彩的天空。许多名人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方法,像爱迪生的“目标”法,陈善的“读书需知出入法”都是阅读者个性特征在阅读过程中自由绽放,这些方法的运用使他们的阅读活动自由而又获益匪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法理应也是他们个性化的选择。如有的学生读文章时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传情达意地把文中人物的感情、作者的情感偏向读出来;有的则喜欢默读,边读边批注圈划,把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旁边;有的喜欢摘抄词语和语句,以积累自己的语言材料;有的则爱一口气看完后写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有的喜欢写按语;有的干脆在阅读过程中硬充一个角色进入文本,真切感受文本人物的喜怒哀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阅读方法,只要他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阅读课文,发展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无可厚非。设若古代就一直强调用一种读书法,可能就没有脂砚斋评《红楼梦》的精彩。
  3.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难成”,我们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不排除合作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在组织学生个性化阅读时,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为他们提供安宁和自由的语文学习环境,从而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其形成学习的合力,提升各自的阅读体验。当然,选谁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教学《清贫》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表演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感情。这样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一节课下来,大家都收获颇丰,对文章的体验、理解更深刻了,个性也得以发展。

  三、珍视学生内心感受,尊重学生个性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由于学生情感积累、思维方式、个性爱好等差异,读后的“得”即内心感受、个性体验肯定不尽相同而五彩纷呈。读一篇文章,或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启发,都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领悟甚至教参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感受。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有的学生体验到了“狐狸在生死存亡的一瞬间,急中生智地想到了解救自己的办法,对我而言,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危险都应该沉着冷静,想办法解决,不能坐以待毙”;有的体验到了“老虎愚蠢之极,狐狸的谎话它也相信,受骗了还不醒悟,愧做百兽之王”;有的体验到了“狐狸自己没真本事,只能依仗老虎的威势欺压百兽,我可不想做那样的人,要做就做有真本领的人”,这些个性体验无不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面对这些火花,不能简单地一个“对”“错”了结,而应以鼓励赏识为主,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的确,教师的鼓励赏识好比春天的阳光,学生感到的不仅仅是温暖,还有愉快的成长。假如与教师期望的答案不同就一票否决,那么,否决的不仅仅是答案,还有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后的个性发展。当然,学生明显的错误、价值取向出了偏颇是一定要指出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定要发挥出来。
  其实,个性化阅读也是一种带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独到的体验,还得学会质疑、批判,敢于质疑、批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他个性得以充分张扬的体现。如教《落花生》时,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告诉我们做人应该像落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实用又不炫耀自己,即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无用的人。就有学生提出质疑: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有本事就要展现给别人看,不善于表现自己有时连工作都找不着,有用也无用武之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当今社会,我看做人就要像苹果、石榴一样,既有本事又善于展现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有发现,探索的结果有道理时,教师当然给予掌声,即便他的见解可能显得幼稚。不是有句话:即便学生只有百分之一的亮点也要给予百分之百的肯定,这种肯定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培养其能力。
  阅读因个性的张扬而美丽。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当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时,主体地位确立后,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文化积淀等进行多元解读、批判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会不以阅读为“苦”,反以为“乐”,就会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在阅读材料的海洋中撷取最适合自己的读物,与作者、与文本共鸣。既深得吾心,又“心有所动”、“口也能言”,既张扬了个性,又培养了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