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张扬学生个性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张扬个性,就要教师适当引导,既要放手让学生思想,又要善于紧紧围绕课文中心,把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收回来,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真真正正理解课文。一节语文课,应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收放自如,使学生既张扬了个性,又掌握好课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张扬个性;收与放
  “讲是为了不讲,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到教会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然后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张扬个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程呢?这要求语文教师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然后才高瞻远瞩的眼光,在课堂上善于放手,又善于引导。
  我们引导学生读课文,不能局限于文字表面,也不能局限于作者的思想,而应该让学生有深入的、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见解五花八门,许多不成熟,这就要教师适当引导,既要放手让学生思想,又要善于紧紧围绕课文中心,把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收回来,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真真正正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的收与放
  在指导学生初读题目和课文时,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借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效果,使学生在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因为学生是初读课文,对课文的理解还十分表面,特别是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更不能立刻提出切中主题的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要真正做到放手让学生提,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读懂的内容,不管多表面,教师都要及时用微笑、点头等动作作肯定和鼓励。
  教师放手了,学生也就放胆了。这时,教师就要出手引导,把学生的提问及读懂的内容收归主题。遇到好的提问、好的理解,即表扬并用适当的评语让学生知道这样的问题、理解好,为什么好。
  如在学习《搭石》一文时,就题目提问时,对于“为什么用《搭石 》做题目?”这样的问题,点头微笑通过就行了;但对于:“我想知道,石头怎样搭,搭石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时,教师就应立刻评价:“这位同学提得真好,文章就要向我们交待这些内容。”
  又如在读课文某一段落后让学生提问理解,许多学生仅能读出文中某些句子,或根据字面提出一些与文章主题无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为什么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这时,教师微笑点头让其坐下就行了,但遇到一些切中主题的提问理解,如,“搭石,为什么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我读懂了,这里的人互相帮助,尊敬老人,心灵很美。”“我读懂了,这里的人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无论多赶,都要找来合适的搭石搭上,很有责任心。”这样的提问理解时,教师要立刻表扬“说得真好。”然后作引导:“你读了哪些段落提这个问题的?”“你从哪些语句读懂的?”然后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或理解是这位同学仔细读了这些段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这样的问题、理解好,我们一会在读课文时重点解决。
  这样,问题提多了,肯定和指导得到了,学生更愿意开口,更愿意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分析评价听多了,提问题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就自然提高了,初读课文的能力也提高了。
  二、在欣赏好词好句时的收与放
  欣赏好词好句,是语文课的重点,也是语文课区别于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标准。在指导学生欣赏好词好句时,我们一般采用换词法、换句法,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词、句好在哪里。这时,不必仅仅限于教师去换词换句,可放手让学生去换,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开发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特级老师游彩云在教学《荷花》一文时,引导学生读“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就放手让学生思维:“如果你是一朵白荷花,你会怎样出来?”学生立刻兴趣大增,纷纷发言:“我会钻出来!”“我会冲出来!”还有的说长出来、跑出来、走出来、爬出来、跳出来……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纷呈。有的回答颇精彩,如,“钻出来”,有的却有点不合理,如“跑、跳、”等。这时,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大家认为,哪个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哪些动词不能用,为什么?”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把学生放飞的思维收回来,最终明白“冒”字用得准确,传神,把白荷花婷婷玉立于田田的荷叶之间的样子写得十分传神。以达到教会学生选择最准确的动词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我们都会给学生讲“绿”的由来,让学生知道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和感受作者严谨的作诗态度。與其告诉学生,不如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动词:“同学们,我认为作者还可以这样写:春风又过江南岸。大家认为春风还可以怎样来到江南?”学生的回答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至、到、来、入等等。这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其实,作者一开始也不是用‘绿’,而是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这已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那么,作者为什么选‘绿’呢?这‘绿’字好在哪里?”最后通过对比、赏析、绘画等形式,引导学生知道: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
  学生在这样的换词训练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还丰富了词汇,然后在老师引导和自己的讨论中,充分掌握这些词语之间的异同,应该如何运用,在理解欣赏课文的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真是一举两得。
  三、理解课文寓意时的收与放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后,能引导学生领会文中的寓意,并有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指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那么,作者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说要走到庐山之外。有的思维敏捷,立刻指出,必须到庐山的上空,才能完全看清。接着就有学生说要坐飞机上去俯瞰,骑上一只大鸟上天去看……思维十分活跃,开始天马行空了。这时,笔者立刻把学生放飞的思维收回来:“总的来说,要看清一个事物的真面目,就要怎样?”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必须在事物这外,还要看到事物的全貌。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时,笔者没有限于让学生学习作者不畏艰难,开发西部的精神,而是紧紧围绕“学的是白杨的性格,不怕困难,迎着风沙”这一宗旨,让学生畅谈自己学到什么、明白什么、悟到了什么?在指导学生回答时,引导学生海阔天空地去谈论,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为家乡争光;有的甚至说长大后要出国去为华人争光……在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同时,笔者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不怕困难,迎着风沙”这一中心,使学生的见解既不限于课文,又不偏离课文的中心。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又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收到了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
  一篇课文的精粹在于它优美的用词,紧密的结构,更在于他的思想光芒。学生由欣赏学习课文的优美词藻,紧密的结构,到充分感悟作者要传达的精神,再能在老师的肯定和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这思想的光芒自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篇散文,能做到收放自如,才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节语文课,能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收放自如,让学生思想紧紧围绕课文天马行空,张扬个性,最后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刻理解课文的精粹,做到形散神不散,那这堂语文课一定十分精彩,收效也一定可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9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