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成功的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和创造。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步入文中之景、文中之情、文中之理,吮吸文中美的精华,领悟文中的闪光点,获得身心的愉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充分享受知识。
  一、品味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作品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这些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文章的语言美去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的是塞外边关的景色,诗人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奇伟壮丽的塞外画卷:荒漠无风,孤烟直上,夕阳西沉,大河横卧。面对神话般的描写,读者能不为塞外迷人的风光陶醉么?能不在心中涌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么?可见,语言艺术以语言作为物化手段,运用与感觉、知觉富有联系的、理解性和情绪性相统一的语言来唤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获得美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动流畅的语言进行点评,让学生感情充沛、表情生动地反复朗读,从而感染学生的审美情绪,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这样,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也就在这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揣摩意境美。所谓意境是作家、艺术家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用作品表现出来,就成了声如耳闻,形如耳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体会其意境美。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典型的具有意境美的散文。文章情文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中因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所以作者描绘的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的、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的,给人以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美感。“情之相同,美寓其中。”作者采用审美中的移情法。将主观情感寓于描写之中,达到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读想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美丽的艺术画面映入学生脑海。让学生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画面,从而去欣赏其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的欣赏去热爱生活,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如果教师适时地捕捉学生感情浪花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体悟情感美。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任何形式的美,其功效都在情感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感染人。就是因为蕴含着特有的感情。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感情,以陶冶其情操。
  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在写景状物方面,确乎是生动微妙,引人入胜。读“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给我们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谁能不“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这些写景抒情的段落,百读不厌,令人沉醉其中,如饮美酒。然古往今来人们推崇这篇文章。主要在于它的议论中包含着两句熠熠生辉、鼓舞人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这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它所体现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思想品质,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让学生多阅读、欣赏一些优秀诗词,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可增加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培养和道德情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感受形象美。高尔基说过:“艺术作品是用形象来描写现实,成功的艺术形象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艺术美首先表现在形象上。总是通过刻划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身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分析此类课文时,必须突出文字形象的美的特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美,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对学生产生影响。
  我们语文课本里有:美丽而忠于爱情的罗敷、英勇善战的巾帼英雄花木兰、《诗经》中温柔美好的年轻女子……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类人物形象虽谈不上人格的伟大,但却凝聚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有很丰富的内涵,如封闭、胆小、怕事、怀旧的别里可夫: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的阿Q;注定悲剧命运的祥林嫂,等等。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也同样能激起学生探索的热情。
  五、领悟事理美。领悟事理美指在审美感知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意味、内容及象征意义的整体把握和全面占有,是探求审美对象内部联系的理性认识活动。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文情并茂,渗透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描写泰山宏伟高大的气势,赞美泰山,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青年的抱负。面对巍峨的泰山,诗人发出了这样的豪情: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到那时候,周围所有的山峰都会伏在你的脚下。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两句诗客观自然地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只有立脚点高,才能眼界开阔;只有锁定目标,不断进取,才能获得成功,风光无限。
  总之。语文教材里蕴含着的审美因素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索亦是无止境的。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天长日久,学生就能在美的熏陶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磨砺他们美的意志,形成他们美的性格,完善他们美的人格,从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2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