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述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双雁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当下各级职业院校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样的合作模式。文章通过对现存校企合作模式现状做简要分析,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指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院校和企业不同的环境与资源,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办学形式,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常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使企业和学校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所在,共创“产学双赢”局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教育,日渐形成颇具本国特色的合作模式,如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等。近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也十分重视校企合作这一办学形式,在不同层次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教育,逐步形成多样的合作模式。大量事实表明,我国的校企合作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育出大批高质量的合格技术人才。但其中不乏现实困境和局限性的存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模式决定着合作成效,因此本文着重对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述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校企合作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办学形式,已经引起了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办学实践中。各院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及其资源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总体上说,我国职业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基于目标导向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是为了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劳动者的目标而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的一种模式。
(一)以校企合作层次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浅层合作。学校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确定专业方向,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同时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学校要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组成,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第二。中层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第三,深层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
(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第三。“学工交替”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第四,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从学生的输入输出而言是完整的“订单”式教育服务,从教育本身而言是双向输入优质“资产”,……从国家社会而言是强调联手、优势互补,双向提供发展后劲。第五。“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其特点是合作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合资独资企业、国营私营企业等,采用校企合作、院企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合作。进行合作办学、技术开发、联合培养、人员交流、基地共建、课程开发等。第六,定向生模式。其特点是“招生即能就业”,完全“以销定产”,“培养需要结合”,“出口”决定“进口”。“实行人性管理”。第七,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第八。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该模式紧紧把住了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这条线。第九,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办学中资金投入和资质整合投入的积极性,办学过程中能够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群众需要的出发点考虑。
(三)以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企业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它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第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第三,“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这种模式中,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如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和学校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
(四)以办学主体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校办产业(企业)式,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校企合作。有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的成果转化;或者建立前店后厂式的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第二,行业(企业)办学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形式。第三,校企股份合作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让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或校企双方以股份制形式重组学校,或共建某一专业,共同投资。共同管理招生、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第四,校企互动式。即实现“五个合一”:学校与工厂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五)以校企合作内容为标准的分类
第一,技术合作式。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成果,学校的科研成果也需要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学校需要跟踪企业的先进技术,企业需要学校的科研信息。学校和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合
作,能够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第二,人力资源合作式。学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生力军、后备力量,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已通过了各种技能培训,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毕业即能上岗。免去企业再培训之累。学校教师可以为企业培训职工,学校的科技人才可以为企业搞新产品开发,企业的专家可以作为学校实训教学的师资,学校的师资可在企业顶岗锻炼等。第三,资本合作式。学校要发展,基建要投入,科研、人才培养、教学设施设备等要投入。同样,企业要发展,基建要投入,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要投入,机器设备要投入。开展合作,学校可利用企业的多余设备设施进行教学,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可利用学校的设备设施加工产品,学校使用科研经费给企业搞产品开发。企业提供资金给学校搞科研。第四,教学内容合作式。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等。
二、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
从校企合作层次来看,尽管有浅层、中层、深层三个合作层次,但就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现状来讲,合作层次多停留于浅层合作或中层合作的初级阶段,其合作深度和广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相距还甚远。浅层的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升学生素质,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就校企合作的内涵而言。浅层的校企合作远远无法触及产学结合的最高目的。因此,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院校,应主动思考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如何真正做到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也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等。
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看,几种形式并没有全面地应用于当前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中,比如“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在办学实践中应用甚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办学动力没有得到充分调动。这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个难点。
从企业参与方式、办学主体、合作内容来看。多数企业仍然游离于校企合作之外,而所谓的合作犹如蜻蜓点水,其作用可见一斑。反思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职业院校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直接动因。因为这些人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需要。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职业院校只有定位准确,措施得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使自己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合作的积极性。
总体而言,在当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界对校企合作态度比较冷淡,缺乏参与办学的动力和积极性,校企合作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企业如此“冷漠”和“消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未能提供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注重经济利益。短期行为严重;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等。因此,如何调动企业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得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上升到深层合作层面。使合作模式切实、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职业院校当下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有效吸纳企业资源为我所用。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深化校企合作层次,职业院校应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及时归结出用之可行、行之有效的相应对策。在此,笔者认为职业院校可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更新理念――明确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坚持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师资队伍的复合型等,因此,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应从培养适用人才的高度、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认识合作的深刻意义: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合作思路,强化服务企业和社会的意识,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需求的吻合。
(二)完善机制――建立推进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大潮中,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发展的动力和维系合作良性运转的纽带。只有建立一套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才能引导校企合作健康、规范地发展。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发展。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过程中也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三大主体利益不同。但只要依靠一套良性运行机制,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就可以做到互利互惠、互补互促。因此,职业院校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社会动力机制,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合作便利等;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健全合作保障机制。如建立校企双方参与的管理协调机构,签署相关基础文件: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使企业充分感受到“投资职教,必有回报”。
(三)企业导向――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设置专业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符合社会标准、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合格技术人才。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密贴近企业的需求导向。以企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是职业院校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加快自身发展、满足企业需求、实现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因此,职业院校应定期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做出企业急需人才的预测。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企业专业人员积极参与专业设置合理开发,真正做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填补学校“输出”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沟壑。
(四)开发课程――以岗位变化为着眼点动态开发课程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着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职业院校应充分重视课程设置这个重要环节,动态开发课程以适应岗位变化的需求。首先,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的整合。其次,处理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关系。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孰轻孰重不能一概而论,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第三。要从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入手,把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素质与受教育者的认识、实践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来组织筛选相关教学内容。
(五)多样化实训――利用企业资源,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加强学生实训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技术人才,必须借助多样化实训这一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方能实现。职业院校可以充分挖掘当地企业资源,与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习天地,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同时。实行课堂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弹性”学习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方式,工读结合。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实训方式,如参观实训(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线、工厂车间,邀请行业专家做专题讲座)、跟“线”实训(组织学生到生产、营销第一线参观实训。辅之以专家讲座、研讨等)、顶岗实训(实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进行实战演练)等。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应拓展思路,通过多种渠道充实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聘用制度,从行业引进一批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建立定期轮训制度,分批支持教师到企业中参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专门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2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