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构建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 远

  摘要:提出了构建无缝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的思想,认为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应具备四大特征,内容上要建设四大体系,提升四大能力,打造四个基地,进而达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开创一条地方高职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紧密型;基本特征;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邱 远(1968-),男,广东龙川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23-03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99年扩招之后,高职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毛入学率达到22%,招生规模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的数量达到创记录的1174所。积极发展高职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而且能够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国各地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努力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向有条件的地级城市延伸,改变了一些区域城市缺少高等学校的状况。
  仅从理论层面来讲,我国高职教育既有旺盛的教育需求,又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因其发展的速率超过了一般增长的极限,各地在其初期发展中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划,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目标定位模糊。部分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目标不明,定位不准,发展方向脱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切合实际;二是教学质量令人堪忧。按照ISCED标准规定,我国部分高职教育尚没有达到5B标准,还处在4A的、非高等的高中后教育水平;三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队伍质量较差,水平较低,而且参差不齐,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以人治校,见物不见人,朝令夕改,规章虚设,令教师无所适从,冷漠应对。五是社会期望不尽人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门路和渠道窄,培养目标不适应职业需要。六是教学条件相对较差。这就使部分高职院校不断陷入“条件差―声誉低―生源少―条件更差―声誉更低―生源更少”的恶性循环之中。此外还比较普遍存在办学形式运作闭合,躲在象牙塔里办学;专业设置脱离地方实际,不合时宜;工学结合存在畏难情绪,坐等政府政策照顾;产学开展不积极,服务地方不力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办学初衷和功能,这与办学初衷差距明显。
  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高职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看到,我国的工业化有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我国的地方高职教育也有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又十分紧密,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地方高职教育必然要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地方高职教育。结合这种新型地方高职教育的特征,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努力为地方新型工业化建设服务,为地方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地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地方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服务作为高职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为增加地方人民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笔者认为,按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众需求建立起来的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应具备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和谐联动
  和谐联动的含义是:一是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联动发展。高职教育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接,在服务中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二是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妥善处理好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互融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相互促进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的基本内容有:一是高职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建立起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合理、服务对象宽泛的开放式学习培训平台,实现与其他类型教育资源与社会、企业、社区的开放共享。二是致力于创建大职业教育的格局,使地方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得到推进,高职教育自身的服务能力得到最优化。
  
  (三)主动高效
  主动高效的内涵是:一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己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顺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和地方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知识服务。二是服务机制灵活高效。高职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必须能快速把握经济社会的需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企业需要、灵活高效的教育服务机制,灵活快速应对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和知识培训服务。三是管理机制科学有效。高职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必须在管理机制上适应多层次、多领域、交叉服务的需要,建立起快速反应和协调有序的管理机制,奠定主动高效服务的基础。
  
  (四)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涵盖以下内容:一是应该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鼓励企业在资金、设备设施,教学工厂,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等方面与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商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体,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为导向,依据“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形式、考核形式。二是彻底根治以学校为主导,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状态。攻克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要自己主动作为,发挥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深度融合,使学校、社会、企业做到三赢,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三、构建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措施
  
  (一)形成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打造地方的人才基地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责任和重要使命。地方高职要以为地方经济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适用人才为己任,努力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撑能力。首先,要致力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教育要紧贴地方产业发展大势和企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环节的权重,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其次,要加快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地方高职主动、自发的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地方主导、支柱产业发展的方向,加紧开展重点和紧缺专业建设,构建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专业结构体系。第三,要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地方高职要重视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要注重学校创业文化建设和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根据专业类型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学生创业载体和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创业实践,并对创业学生提供配套服务和政策扶持。

  
  (二)形成运转顺畅的工学结合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知识的贡献能力,打造地方发展的智力基地
  首先,要加快构建新型的激励机制。要鼓励和支持教师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技术开发和服务攻关,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问题的科研项目,要深化以人事制度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将教师参加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推广所取得的业绩以及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纳入工作业绩考核评价的范围。第二,要积极推进校企互动。地方高职要努力走出固步自封的封闭围墙,挖掘并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企业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动与企业共建共享实验测试和科技研发平台,学校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和技术测试资源完全向社会、企业开放;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开放式的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机制,推进地方高职教师进企业、进社区和企业人才进校园活动,促进校企智力与人才资源互利互补。第三,要全力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地方高职要完善与现有网上技术市场的对接,定期组织举行学校科技成果发布会,畅通科研成果信息渠道,积极推进与企业之间科研成果的交流洽谈;鼓励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与学校共同组建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实体,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三)形成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升教育的学习服务能力,打造地方社会的文化基地
  地方高职要努力走出传统的学历教育小圈子,加快融入全民化教育体系,为本地各类人员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宽泛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文化知识学习服务。首先,要强化劳动力职业培训。地方高职的各类培训要主动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预备教育及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指导、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其次,要提升培训的水平和质量。拓宽和规范各类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培训的发展,壮大教育培训市场,鼓励在地方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建立培训机构或联合组建培训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培训机构,拓展对区域外培训市场。第三,要全程参与和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利用大学的文化、教育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完善促进终身学习的机制和制度,积极参与和开发发展地方教育,努力拓展地方教育功能。鼓励、组织教职员工参与地方教育,开展各类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提高民众科学文化素养提供知识服务;学校的教育资源要逐步向社会和区域居民开放,加大资源共享度,为区域居民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文化熏陶服务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服务能力,打造地方文明进步的首善之区
  首善之谓出自《汉书・儒林传序》,这是古人的一个重要的教化思想。所谓“首善之区”,指的是区域最好的地方,这跟高职院校的定位有关。高职院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对地方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即文化。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必由之路,必须也应该开始指向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模式,指向理念建设、质量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走在所在地区的前列,目标导向引领社会。所谓“引领社会”,就是地方高职应该自觉的承担起以科学精神、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要为当地社会提供科学、思想、文化,成为社会的精神家园、科学技术摇篮、文化基地。一是通过重塑学习观念、知识结构和学习组织,建构新时期下高职教育的学习文化,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二是从精神着手,发掘、充实和凝练发展地方文化、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以此来建构家乡故土的“精神力”;三是以要事贯彻,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素质教育,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以此来建构育人为本、敬业为乐、成才为志的“事业力、人气力和成就力”;四是从服务管理着眼,完善规则制度、评价激励措施和分配制度,解决“不和谐”的事,心系教师,心系学生,以此来建构实实在在的“服务力、亲和力和公信力”;五是从公平入手,做到起点公平、机遇公平、结果公平,保障广大师生的权益,形成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专心教业而又和谐共生的人文环境。六是构筑共同的思想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实施形象工程、文明礼仪工程、书香校园工程和和谐校园工程等,构筑大学文化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的示范基地。
  
  四、小结
  
  高职教育要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地方高职发展的未来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构建服务紧密型地方高职院校正是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办学思想、办学功能、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上创出新路子,通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与当地众多企业单位形成一种“联姻”关系。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十分强调与社会、企业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形成四大体系,提升四大服务能力,打造四个基地,达成“基地共建、招生协作、教学互动、科研融合、就业双赢”的良性循环发展局面,开创一条地方高职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邱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19-20.
  [2]邱远.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特征及其建设的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4):9-10,40.
  [3]习岑.开拓进取创高职教育办学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8).
  [4]贺修炎,李建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36-39.
  [5]赵发荣.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6(26):27-29.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