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先写后导 互动生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文宏

  现在不少学生怕写作文,如果要追根求源,虽然学生阅读面窄是其主观原因,但客观存在的作文教学现实通常是,教师事先进行蜻蜒点水式的指导,学生接着进行绞尽脑汁的写作,最后是教师进行抓耳挠腮的批改,这种完成任务式的工作程序,往往因为缺乏针对性而广种薄收;有的学生看了不少书,观察生活周边环境也更加仔细,但作文水平却没有什么起色。心急如焚,可见学生亟需进行有效指导,而不是像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好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指导出来的。”否则,开设作文课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呢?如果是先写作,后批改,再指导,就非常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犹如走进学生心灵,进行心贴心的写作对话,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先写作后指导,可以肯定学生在写作中的成功之处,让学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提高写好作文的兴趣。可以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理顺两大关系,弄清三大区别。
  
  一,对症下药,理顺两组关系
  
  (一)理顺形式优美与内容真实的关系
  在写作内容符合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能达到结构缜密、语言优美的程度,当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如:“电灯像永远不会闭上的眼睛,盯着你伏案苦读;抽屉里的书像吃了发酵粉,‘噌噌’地猛增;时钟像不知疲倦的监工,‘嘀答,嘀答’地催你奋笔疾书……我的心早已憔悴,眼早已迷茫;桌面,也早已让书侵占了三分之二的领地。看看五根酸麻的手指,三张密密的稿纸,一番昏天黑地的演算。我想,茫茫书海,何处是岸啊?”小作者以生动的描写,优美的语言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初三学生学习的辛苦,压力的巨大。选段不但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符合生活的真实,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但语言优美不一定就能得高分。有同学写作时片面追求优美形式,完全忽略真实内容。例如《有童年真好》的开头:“往事像一本久而未翻动的书,覆满了灰层,背上简单的行囊,骑上单车,开始寻找搁置在墙角的童年……”初读语言形象优美,比喻生动贴切,但经不起推敲,“骑上单车”,到墙角去找东西,岂不被撞得头破血流?这里有明显失真的痕迹。然后又写“打开铁门。一大群伙伴背着瓶子冲进来”,爬上树去,手合成扇形,居然能捕到“饮清露”的蝉。从动作描写的角度看,可谓非常具体生动。但是装蝉需要一大群伙伴都背着一个大瓶子吗?再说爬树没有动静吗?蝉怎么可能让你轻而易举的就能捉到?在树上真的不需要一只手抓住树吗?后来还写到“中午,天气逐渐变热,卷起裤角,齐刷刷地跳下水,溅起几米高的水花。我们弯下腰来,观察着鱼的游向,冷不丁地抓住鱼,让它无法逃脱。”“几米高的水花”竟然都惊不走鱼吗?抓鱼真的那么轻而易举吗?
  学生听完讲评后很有感慨。学生F说:“听完老师的课后,我发现平时写作文只注重表面工夫,只是为了看上去文采好而作,并没有考虑细节的真实性。老师准确地找出了我们写作中产生的许多细节错误。”学生G说:“听了今天的讲座,突然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漏洞。老师的概括既简明又幽默,作文由于虚假而产生的笑柄,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今后我一定不会把自己不了解的事和没有亲身经历的材料写在作文中了。”形式优美与内容真实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矛盾、互为冲突的,如果将其对立起来,势必影响作文的质量。
  
  (二)理顺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的关系
  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不关心生活,写作时闭门造车,不懂装懂,以优美的语句去遮盖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有一种错误观点: “平时不积累,作文靠发挥。”生活常识太匮乏,出现“秋天的麦浪”“除夕的月亮”就不足为奇了。学生H说:“听了老师的讲评,在作文真实性方面很受触动。但初三的时间少,再加上其他条件的限制,真的是很难有太多的机会去观察。去身临其境,有时造假也是迫不得已的。”学生L说:“我们确实很苦,一周被关在学校六天,剩下一天忙作业的初三学生怎么留心生活去?”表面一看,学生说得理直气壮,义正词严,但实际上是学生主观努力不够。虽说生活积累是越丰厚越好,但只要平时注意观察积累,中考选材肯定够用。因为中考,出卷者总要考虑到城乡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因此,同学们大可不必去担心生活阅历的贫乏。
  写好作文要从主观上找原因。如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老师上课各有千秋的艺术风格,你关注了没有?同学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艺术特长,你留意了没有?学校的运动会上奋力拼搏的动人故事,团结互助的感人场景,你描写了没有?国旗下讲话里热情洋溢的抒情语言,哲理深刻的议论内涵,你感悟到没有?军训生活中严阵以待的军人风貌,坚持训练的顽强毅力,你体会到没有?情感浓郁的家庭生活中,父亲匆匆忙碌的声声脚步,语重心长的声声嘱咐。你用心倾听了没有?母亲渴望子女成龙成风的深切目光,操劳家务的疲惫身影,你描写了没有?祖辈无微不至的悉心关照。形影不离的热情关怀,你动心了没有?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沐浴前后的闲聊表达民众什么样的心态,你思考过吗?赴宴席问的见闻表现了扬州什么样的饮食文化,你品味过吗?上学路上的变化反映出社会什么样的进步,你留意过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说明一个问题,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关注皆成文。要看主观努力是否到位,主导感悟是否深刻,如果从教师指导和时间紧这些客观因素着手,你的作文当然收效甚微。
  
  二、互动生成,弄清兰大区别
  
  (一)弄清平时练笔和考场作文的区别
  学生写作时审题不清随心所欲,将平时练笔与考试混为一谈。学生K说:“这次讲评让我受益匪浅。但我明显感受到。老师讲的主要针对应试作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抒发人心灵深处有感触的作文。作文不是为写作而写作,不是为考试而写作,更重要自,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心灵、灵魂之间的交流。我们学生要的不仅是写过作文之后印在卷上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写作的一种享受。我们追求的应该是过程,而不是所谓的针对型模式。”同学们看得很准。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有一定深度。老师确实是从中考的角度去思考,属于应试范畴。中考作文虽不设审题障碍,但还是带着镣铐跳舞,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中考属于选拔性考试,不属于自由作文这一类。平时的习作,想写什么都可以,想写多少字也可随心所欲。即使是跑题了,也无大碍,只要换一个题目照样是一篇好作文;可考场作文就不一样了,既有时间的限制,也有字数的限制。为了防止信口开河,随意套作,无病呻吟,现在的考试已向半命题、全命题方向发展。这就是平时练笔与考场作文的区别,切不可混为一谈。经过这样的互动。学生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二)弄清选材造假和情节虚构的区别
  选材造假是指写作中出现了根本

不会存在的事,情节虚构是指将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的事移花接木,借用过来,为我服务。如果混为一谈,就会漏洞百出。如《有阳光真好》写“老师挺着个大肚子拉窗帘,虽然阳光刺痛我的双眼,但有阳光真好――它让我记起老师对‘儿女的关爱”’。学生由老师关爱学生想到父母关爱儿女,自然心安理得,但笔者要问的是,难道儿女就无动于衷吗?对于这个举手之劳,怎么就没有人站起来帮助怀孕的老师呢?剌痛我的双眼的阳光真的很好吗?逻辑推理也有些问题吧?
  由于规范办学行为以后,教学时间相对较紧,写作指导常常靠边。学生N说:“作文是不可以虚假的,但因为许多语文老师知识匮乏,不能辨别事物的真假,因而容易凭生活经验乱判。所以打假难以施行。”学生W说:“由于以前老师‘恣意妄为’。我们被灌输了相当一部分写景、渲染之流的理念。久而久之,我们便习惯于出卖事实。”因此,语文老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作文材料造假是指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情节,虚构也要符合生活的真实,弄清了二者之问的区别,再采取相应的对策:平时要学会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关注每个生活细节,记录生活的点滴感受,提炼能折射深刻主题的宝贵写作素材,考场上精心选材,巧妙对接生活体验,写出来的作文才能以真情动人。还可以对接阅读体验,对历史人物、历史题材予以深度关注,让旧题材焕发出新光彩来。
  
  (三)弄清生动描写与生搬硬套的区别
  《我因平凡而感动》开头写道:“撩开心湖神秘的面纱,点点滴滴都是平凡,无须多,只要一点,就能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题记”这里套用的题记形式,显得不伦不类,既然是心湖,那其中必有美丽的浪花朵朵。无须的“须”应改成“需”。“只要一点”,你却写了三点,这不是搬起石头狠狠砸自己的脚吗?这个题记既不能引起下文。又不能概括全文内容,故而不要。建议改成下面的开头:“关爱是母亲送来的一把漂亮的雨伞。为我遮风挡雨。从此不再受寒;关爱是朋友送到的一句美好的祝福,让我喜上眉梢,从此不再孤独;关爱是老师送上的一次热情的鼓励,让我精神振奋。从此不再消沉。”这样的开头可直接对应下面的三个小标题;“母亲的等待”“朋友的祝福”“老师的鼓励”。
  学生Y说:“听了老师的讲课,我拿出先前写过的几篇作文作了比较,果真发现许多问题,尤其是‘行文前后需照应,学会开刀切肿瘤’给我印象很深刻。以前总觉得自己的作文有毛病,只是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现在恍然大悟。主要是自己在写作时,总觉得像行云流水,事后才发现有许多问题。平日里流利优美的语句与细致的描写一不小心就成了‘肿瘤’,写好一篇作文需要花的功夫的确很多。” 综上所述,先写后导,不但可以树立写好作文这个信心,理顺形式优美与内容真实、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两组关系,还可以弄清练笔与考场作文、选材造假和情节虚构、生动描写与生搬硬套等三种区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2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