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迎春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职德育课程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偏弱,使得师生互动难度加大,降低了师生互动的可能性。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应加强师生互动。
一、师生互动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从内容上看,有情感上、智力上和认知上的互动;从形式上看,有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小组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过程上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和谐发展过程。
在德育课教学中以教师生动讲解为主的理论灌输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切理论教学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学生认知、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能力的提升上,所以,课堂教学不单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更要师生间形成一种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教与学矛盾双方交互作用,实现有效教学
德育课教学的实质就是将社会需要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这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觉悟乃至人格的内在要求。于是,教师作为社会需要的代表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行为状况就构成了矛盾的双方。靠单向的信息传递不能保证教师了解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活动,也不利于教师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惑和困惑,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对理论概念、原理含义作切合学生实际的解析。
就课堂管理而言,在积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往往采用民主的方式管理课堂,效果很好;而在紧张、消极的师生互动中,教师的管理方式往往充满专制和压制,学生的对抗情绪严重,课堂管理效果很差。不同的师生互动的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态度、言语、行为等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德育新大纲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一堂课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讲课策略、以及教师的态度及行为方式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自我的发展离不开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此,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显性或隐性的评价也将左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脑处理、分析问题,动口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改正不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耐心倾听、善于反省的习惯,并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
3.有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教学机制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间结成互教互学的“共同体”,在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氛围中,学生逐步形成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发言,也敢于坦言己见、提出质疑,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学习、提高的行为方式。这种开放、民主的课堂会让学生敢于发表奇谈怪论。起初,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哄笑,但教师以宽容心态以身作则,引导大家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善于听取合理之处,并帮助分析问题所在。长此以往,师生间、生生间就形成“理解”、“对话”的交往模式,从而促进良好教学机制的形成,以提高德育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有利于提升并完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最好的教学其实是最难的教学。”这里难主要指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正是如此。一方面它要求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如新的学生观、教材观、评价观等;另一方面,它要求教师向自己原有的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模式挑战,创造出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单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互动教学,采用以下四种主要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情感交融策略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具有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在快乐、高兴等积极情感下能够提高人的生理、心理的活动能量;相反,烦闷、悲愤等消极情感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量,导致人的行动消极,而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师生互爱。教师平时要注意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态度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教学过程中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距离,常与学生个别交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交谈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兴趣和好感;在课堂交往中多以表扬和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方式尽可能婉转,以不妨碍集体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以轻松、自然、活跃的心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人格平等。教师要尊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举动,应经常用批判性眼光思考自己通常的教学态度,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在平等中进行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无论学生对与错都不用担心被批评与耻笑,让学生心理感受到安全与自由。
(3)教学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发言。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说说你的感想”、“提出你的意见”、“发表你的见解”等,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要开放,只要不是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对不同观点教师应该持开放态度,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解释和观点,培养学生敢于发表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2.人际合作策略
我国目前的班级授课,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实现的今天,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对课堂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在班上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种做法。小组合作既满足学生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分享经验,增强学生个体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学生还学会交往与帮助、竞争与合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还可以克服因班级人数过多造成学生参与互动面少的弊端。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介绍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时,笔者就组织了课堂讨论:(1)在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是什么?(2)大学生就业难,是否就意味着中职生就业也难?(3)中职生怎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生讨论并发表观点的基础上,我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成功学长的例子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教育,指出中职生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得出乐观结论。
3.互位教学策略
互位教学就是通过师生角色易位,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接受备课、上课的任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互位教学主要包括互位质疑、互位讲授、互位小结等环节。经过师生共同准备后,让学生来展现,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职业道德标兵的事例,然后登台交流,教师加以补充、完善。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的效果好得多,也比教师课前下发准备好的提纲好,它消除了学生依赖性,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4.教学相辅策略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法与学法相一致、相互适应时,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
在传统教学中更侧重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先生讲学生听,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地学。而“师生互动”更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法,“提问――回答”法等。教师发表见解并不强求学生绝对接受,师生之间允许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这些分歧应通过教师的“教”促“学”和学生的“学”后“教”来解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三、“师生互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师生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热闹不等于互动
有人把课堂互动等同于课堂上热闹。这种观点是狭隘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这种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也就是说,讨论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是好的,但要在对教材的解读过程中自然生成,要在水到渠成的时候展开讨论。而如果脱离了教材本身或者选择的时机不对,所谓的互动就只剩下热闹,这样的互动就没有价值了。
2.简单问答不等于互动
启发诱导原则是教学论中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具体落实这一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提问的环节。提问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互动效果,那是浅层次的,因为它不能让学生真正走入教材内容。提问过于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抛出一个个知识点,就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如果换一种问法,学生会为之一振,效果大变。总之,要让学生能在提问中活跃思维,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到教材内容上去,再从教材内容中领悟出自己的一点东西来。
3.学生参与不等于互动
也有人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互动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这也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互动应该是以教材作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个人或小组围绕主题共同探讨问题,提呈观点、交流理论、大胆假说、进行辩论,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学习的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发言点、讨论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这样才能体现出互动的价值来。
4.电教手段不等于互动
使用什么样的电化媒体,不仅要考虑到授课内容、学生基础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还要考虑与传统教学媒体的配合。如果在课堂使用电化媒体的过程中,没有对使用的时机、使用的时间长短、使用的效果等做科学合理的安排,不能与传统教学媒体进行有机的结合,其结果不但不能优化课堂教学,反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虽然忙忙碌碌,学生却茫然不解。所以在利用电教手段时不能片面追求文字、色彩、图像等的丰富和美丽,不能片面追求多种媒体的齐全,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效果,要看它是否真正适应课堂教学,不能为用而用。
(责任编辑:林文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