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好处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涛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境;故事;悬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A)―0073―01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创设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学习情境中。学生都爱听故事,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若能精心创设故事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初中几何中最重要的一个定理――勾股定理时,在课的开始我并没有立刻引入勾股定理的内容,而是讲了这样一则科幻故事: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有人认为有,因为人类发现了许多UFO。那么人类该向外星人发送怎样的讯号呢?这个讯号不但要让外星人知道地球人,还要让外星人知道地球人的智慧。有科学家想将我们数学中的一个定理――勾股定理当作讯号发送给外星人。因为科学家认为,如果外星人够聪明,那么一定会认识这个定理的。听到这里,学生个个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于是,我问学生:“这个定理大家想不想知道呢?”“想”,学生兴奋地答道。试想一下,这样的引入怎能不一石激起千层浪呢?
  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新异的悬念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
  如,在教学“圆周角定理”这一节时,对“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但故意把圆心没画;接着,我对学生说:“老师不小心把圆心弄丢了,谁可以帮老师找出来呢?”略加思考之后,有的同学说可以先作该圆的一个内接三角形,然后再找出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就是这个圆的圆心。我给予表扬之后又问:“老师手里只有一个三角板,但却想把圆心找出来,可不可以呢?”通过这样一问,学生都很好奇,并由此产生疑问,都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研究起来。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很快得出了方法:直角三角板可以看作是90°的圆周角,而90°的圆周角所对应的圆心角是180°,也就是直径,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这一推论通过这样的悬念设置,自然而然地就被学生探究出来了。
  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体会数学知识的奥秘,这样通过活动得来的数学知识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举行解方程竞赛,这样不但可以打消学生反复解方程的厌烦心理,而且强化了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编辑:刘立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0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