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卉
南京市下关区地处主城区边缘,外来人员居住点较为集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人数较多。以我区象山小学为例,现有学生500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超过学生总人数的1/3。这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学习环境较差,再加上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家庭学习指导,造成他们在学习、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关区“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成立于2009年6月,由各校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员组成,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疏导成为志愿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志愿者还将个案疏导和课题研究相结合,旨在将成果由操作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并由点而面地推广,促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
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负面心理
“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队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及心理问卷调查,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名学生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要存在以下负面心理:
1.自卑。由于方言较重,加上衣着普通,常常遭到同学的冷落和嘲笑,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主要表现为: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集体活动中胆小,不积极,显得没精神;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甚至不敢与老师对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能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一般处于被动状态。
2.自闭。在课间活动或校内集体活动中,常常形单影只,知心朋友较少,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参加互助性的活动,对于集体活动不热心、不感兴趣。
3.暴躁。过于关心自己的感受,常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待别人。不遵守纪律,易怒、急躁,喜欢用武力解决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在同学中十分孤立。也有一部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交际上存在困难,不知道如何与同学交往,因而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如打斗,来解决问题。
4.冷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或事物不够热心,对外界各种刺激常常无动于衷,少言寡语,面部缺乏表情。
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一方面,现代都市与落后乡村之间的强烈对比给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心理冲击。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较为匮乏,现代化的生活与他过去所经历的生活所形成的巨大反差给他们的心理必然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态度对比给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心理冲击。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加上部分城市居民在语言、行动上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歧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表现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忍让、迁就,与他们熟悉的宽松、友好的乡村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2.家庭因素
首先,生活条件的强烈对比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冲击。城市居民子女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处于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离乡背井到城市打工以维持生计,生活条件较差,在居住环境、衣着、学习用品上都不能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提并论,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冲击。
其次,父母对子女关心度的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定,工作稳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父母给予孩子的关心可谓是无微不至。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不稳定,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经常变迁居住地点,再加上子女较多,因而对孩子疏于管理、教育,这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
第三,父母对子女态度上的对比所带来的心理冲击。由于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往往是疼爱年幼的子女,对于年龄稍长的孩子往往关心不够。更有一部分父母重男轻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育了二胎(往往为男孩),在对待子女态度上更是厚此薄彼。这种态度上的差异也会给部分孩子(特别是女孩)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3.自身因素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未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父母又因为自身素质所限,对子女只知抚养、不知培养,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少、知识面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都相对薄弱。
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主要方式
1.开办家长学校
志愿团队连续开办了三期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介绍了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家长了解入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坏境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家长应根据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与学校紧密配合,以促成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志愿者既向家长详细介绍了低年级阶段的教学要求,又教给家长具体的辅导方法。
2.畅通沟通渠道
首先,利用通信的方式进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终日为生计奔波劳碌,与老师沟通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为此,志愿团队共同设计了“个案研究跟踪表”和“个案家庭行为表现情况反馈表”,实现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次,邀请家长参加中队主题活动。针对有些家庭子女多,家长不能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心理状况的问题,志愿者专门召开了有关心理方面的中队主题会,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倾听子女的肺腑之言,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关心、理解每一个孩子。
3.加强课程引导
志愿者在3-6年级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介绍心理、生理知识,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培养良好性格,树立自信。
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的主要策略
1.自卑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卑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合群。
首先,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动与人交往。人是社会动物,交往是人的内在需要,在交往中就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消除自卑感。
其次,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参加活动。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走出来,不再被动地接受同伴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学会主动去关心别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自闭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闭这一心理问题,志愿团队采用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自信。
首先,引导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正确认识自己。志愿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努力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不要对自己丧失信心。
其次,支持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胆表现自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并非不求上进和无特长、无潜力或无能力,而是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造成了自我封闭。志愿者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时,热情鼓励他们走上前台,给他们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树立信心;同时让他们明白当今世界是竞争的世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善于表现自己。
第三,帮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补偿自己。由于与城市居民子女所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少,不善言谈。志愿者告诉他们应学会补偿自己――多看书、多交友、多游历,牢记八字:勤能补拙、扬长避短。
第四,鼓励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赞赏自己。志愿者努力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见得会赢来别人的喝彩,应学会给自己喝彩,学会赞美自己。
3.暴躁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暴躁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心态平和。
首先,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尊重。让他们明白,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遇到问题发脾气也于事无补,明智的方式是冷静地去解决问题,做到“三想”:(1)多想想别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2)多想想后果。遇到问题,努力克制自己的冲动情绪,考虑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的后果。(3)多想想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指责别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也应反省一下自己错在哪儿。
其次,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容人。让他们明白,不要动辄指责、怪罪别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有些是“无心之过”。应学会容人,宽容意味着理解和信任,宽容会使对方体会到你的大度和良苦用心。
第三,教育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会自制。教会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技巧,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遭伤害,获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
4.冷漠心理疏导策略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冷漠这一心理问题,志愿者采取了以下疏导措施,力求使他们变得热情。
首先是乐观。让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事情不可能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也不必把一时的困难当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性格。
其次是合作。学会与同学、老师及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增进相互的了解,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在合作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与人分担痛苦和忧愁。
第三是宣泄。遇到不如意的事,学会向亲人、知心朋友或是信得过的老师诉说,排遣消极情绪。伤心时可以大哭一场,也可以面对墙壁大喊大叫。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从“个案家庭表现情况反馈表”的反馈情况来看,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明显变化,对志愿者的教育教学非常满意。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潜能得到了发挥,增强了自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心理素质形成了良性循环。
(陈卉,南京市下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南京市下关区“彩虹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志愿团团长,210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33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