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红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都说明了读的重要作用。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课的作业要求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小学生来说是笔最大的财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人格,于今后的人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朗读能力强,表达能力自然好,在以后的人际交往等生活中,自然能给人留下好的形象,做起事来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事半功倍。
二、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把朗读训练分为“默读、阅读、朗读、诵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不同目标,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联接起来,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文未出口先有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1.默读中品味。课堂上指导学生默读的时候,可以用“换词”的方法品味词语。把句子中需要推敲的词语,让学生换一个词试试,两相比较让学生品味出哪个词语用得更好,并说出理由。如《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课,“奔” 一词反复出现,我让学生思考“奔” 可不可以换一个词,为什么?通过替换词语,使学生对当时异常紧急的情景有了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的感知。
2.在阅读中领悟。文章是由词和句子组成的,每个词、每句话往往能表达相对独立、具体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词和句子的赏析,指导学生从中去领悟作者的独特情感。例如《军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沃克医生端坐桌后,神情孤傲。”要让学生理解“孤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孤傲又是什么意思,这个词通常是形容什么的,整句话哪点说明沃克孤傲,领悟作者描写沃克医生神情的用意,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
⒊朗读中理解语言。要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在这一阶段,要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范读、领读、趣读、分角色读等。范读可以是教师读也可以是学生读,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模仿,而是听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雨后》一课,在一开始,我利用配乐范读的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出来,学生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在自己读的时候,就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情”与“文”结合。需要正视的是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让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领读,就是让全班学生听出“正确、流利”的标准是什么,并以此来自觉要求自己。趣读的练习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如做填空练习 “( )地说 ……”学生会填“(垂头丧气)地说……” “(热情)地说……” “(冷淡)地说……”等等,然后让学生按所填词语读出不同的语气,让其余同学评判,这样就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⒋诵读中提高。古人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乐之”的境界,不仅是朗读教学,对于其它学科来说也是一种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在课堂中我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眼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递给别人,这样你的文章才有价值。”如《小珊迪》一文,当学生读到“他的帽子丢了,火柴也丢了。还有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时,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人公,自然而然流露出心中的悲伤。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会显著提高,再加上教师、同学的及时肯定,学生必然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不仅是课文,久而久之,在读自己的作文时,也会流露出真情实感。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
5.灵活运用各种训练方式。针对很多学生晨读课不喜欢读课文的现象,我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开展朗读比赛。每次两人,每人两分钟,教师即时讲评、记分,一轮下来,全班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大有提高,学语文的兴趣也更浓了。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在“感知、领悟、体验”感情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优秀作品中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时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帮助。总之,朗读训练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加深对朗读训练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带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 付淑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07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