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活化习作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治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个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作文教学思想。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因而作文教学中不能把教师的生活体验强加给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把这种作文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观察中引导体验,驱动作文动力
  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平时,我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触发学生有意注意的兴趣。如:观察大自然中的树木花草、日月星辰、小河田野、蔬菜瓜果,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浏览乡村的市场,当一回家庭“主妇”;做一次小贩,留心捕捉新的印象。比较社会各个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交警风雨无阻指挥交通;爷爷、奶奶勤俭朴素;邻居之间和睦相处;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一面,也可以了解社会现象中假、恶、丑的一面。让学生想一想,并利用日记、社会拾真集等形式,把听到的、看到的、经历过的、猛然感悟的及时写下来。在观察中,我十分重视指导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比如:有序观察法,定点、定时观察法等。让学生在多角度的观察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周围事物保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平淡中包含新奇,一旦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非但不会害怕作文,而且会经常产生写作的冲动。
  
  二、在参与中丰富体验,写出性灵之文
  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也关系到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最佳立意点的选择和作文主题的深化。如:写一次野外活动作文时,学生仅凭从其他范文中听或看去感受活动的场景与感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带领他们秋游王屋山,进行野炊活动,搞分组比赛,每人都有分工,人人参与其中,在分享劳动的喜悦同时,感受并记下了活动的全过程,写出了有情有景的感人之文。如:进行写人的作文训练时,若老师只作简单指导,让学生写,则学生执笔茫然无从下手或写成空空洞洞的“干瘪文”;若老师细致地指导,给学生提供范文,学生又会“依葫芦画瓢”写成“葫芦文”。因此,在习作前,我结合班队活动,有目的开展一些“夸夸他”“他真行”等主题演讲活动。学生就会有意回忆,搜集所赞扬人物的材料,去选择典型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我还充分发挥本地区人文资源的优势,经常开展活动,如:聘请我镇农民书法家王世平为校外辅导员,利用双休日开办书画班,组织学生参观王世平的画室;邀请诗人校友刘东军来校赠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利用综合课请集邮爱好者讲述邮票上的人文知识;聘请编织大王来校献艺,让学生了解编织的过程,聆听编织的历史,学习编织的技艺;听王屋山文化研究专家讲王屋山道教文化和神话传说;组织学生随老师一起去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参观,体验王屋山厚重的历史及地质变迁;深入农村、工厂、企业进行采访……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作文与生活融成了一体,学生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学生的习作内容真实、丰富,感情真切、真挚。
  
  三、在交流中强化角色体验,铺设展示平台
  作文,其实也是一种心灵的舞蹈。只有内心有了独特的体验后,才能舞得婆娑,舞得蹁跹。作文,也是一支心灵的交响曲,只有内心有了真切的感受,每个人才能唱出属于自己的那支充满情趣的乐曲。一句话:有体验才会写出好文章。我倡导的生活化创新作文,无论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还是组织学生参与生活,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利用书本和本地“愚公移山”的资源,我和学生一道编排了课本剧《愚公移山》,老“愚公”扮演者把坚韧不拔、持之以恒、迎难而上、敢于攻坚的愚公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让人称快,“智叟”扮演者圆滑、世故、“精明”,甚至有点刁钻,也被学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惊叹,学生在体验演出成功的同时,无不对文中人物留下深刻印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还和学生一道编演了课本剧《石壕吏》《马说》,话剧《如此家长》等,塑造了不同的人物角色,刻画了多种迥异的人物形象,学生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体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怎样做人的教育,由于学生的精彩表演,课本剧《愚公移山》获市级一等奖,《石壕吏》还被电视台搬上了舞台。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往往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独特的认识和体验,会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有遇到不顺心的烦恼;会有受到困难挫折的懊丧;也会有受到责难、误解的悲伤和惆怅,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在作文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作文的主体”这一理念,就必须让学生深入生活,参加必要的活动,获取个人体验。可以这样说,写作离不开生活,关注孩子的生命世界,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作用。
  (责任编辑 刘 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1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