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包剑锋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中地理作为一门领域广、内容多、学科思维综合能力水平要求高的学科,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每个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再配以动感的图像,能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对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和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及复杂的变化过程,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都能予以解决,从而有利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学校地理教学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合理地组织画面,配以动感的音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破以往课堂的沉闷,为课堂注入一种鲜活气息。这跟以前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转、眼睛盯着粉笔看的单调学习模式有太大的不同,优化了的教学环境。生动形象的教学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容易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能把抽象的地理概念、事物、规律及复杂的地理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复杂变简单,大大增强课堂的表现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高中地理“气象灾害”一节教学中,教师播放“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台风肆虐后的悲惨景象”的影像资料,不仅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助于唤醒学生对台风知识的求知欲和治理台风灾害的决心。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时要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配以鲜明的色彩,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产生乐学的欲望。
2 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程教学容量有限,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单一的教材,使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死气沉沉,缺乏活力。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搜集大量的信息材料,并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存储与编辑功能,转化为教材资源,将其系统展现出来,把不易理解的文字、图表转化成为容易接受的语言与图像信息,增大信息量,课堂容量也变大且更加容易把握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在讲授“旅游景观的欣赏”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仔细欣赏,从而领悟到欣赏旅游景观的基本要求,感受到“以情观景”是欣赏旅游景观的最高境界。教师通过课件图片,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 有利于突破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现象进行观察、想象、比较、分析,进而掌握知识。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地球公转”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挂图或在黑板上画图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难讲清楚,关键之处是地球绕日公转涉及空间、时间的变化,学生在现实中无法看到太阳照射地球的全貌。为使变化过程全貌展示出来,首先制作放置的投影片的叠片投影,另一张底片是地球经纬网图,第二张是夜半球及太阳光束的旋转片叠加在底片上,通过旋转使太阳直射点来回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直观、形象地表达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动态地从正面、侧面、反面观察地球绕日公转情况,就像从宇宙多角度看到地球一样,这种形象直观的画面,弥补了教师语言讲解和挂图的不足,突破了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4 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模拟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地理环境,同时具有将地理图像放大、缩小的功能。这种直观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资料,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入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
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时刻围绕计算机展示的情境及时观察感知、发现问题、讨论辨析,由浅入深地学习,师生共同评判总结,顺利完成由感知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视听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左右两个半脑同时接受加工信息,学生大脑受到及时的强化刺激,加速学生记忆结构形成,从而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
5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穿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些挂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而其内容又是静态的、无声的,给学生的印象依然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用多媒体教学恰恰弥补了地图教学的不足之处,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
6 有利于地理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课本几乎每一节课后均安排了活动课内容,这些活动课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延伸。活动课又以其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动手动脑、亲身实践的特点,弥补了课堂教学所受到的限制。许多活动课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需要查阅许多资料才能达到活动课的目的。如高中地理“海洋环境保护”这节课,课本中对世界海洋环境保护进行了讲述和分析,但没有分析我国的情况。在活动课中,教师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谈谈我国是如何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的。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我国对海洋环境开发利用的资料,再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这样一来,就使教师通过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42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