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初教新教材,就感到与以往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给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上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新教材具有浓厚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优秀文化渗透于教材每一框节中,真正培养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华民族血脉的自信中国人。新教材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注重活动设计,注重拓展延伸,注重情景再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倡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注重课堂上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在问题设计上,新教材问题设计开放,有梯度、有深度,富有思维含量,注重培养健康人格、法治精神和公民的素养。教材内容主线明确,既模块化呈现,又体现螺旋式上升。基于学生成长需求和规律,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相应的课程支持。
  一、教材的内容结构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
  以往的教材强调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连贯性,过分地注重理性知识,但这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而这本教材注重感性知识,由感性内化为感知,再由感知形成信度,最后才能指导学生的行动。这一过程使学生理解起来自然而然没有什么思维障碍,这样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融入他们的生活。
  例如:“爱在家人间”这一框题,教材首先让学生翻翻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得到夸奖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开头很容易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感情和深深的爱,为下面的講述做了一个感情铺垫。然后教材中设计了情感碰撞活动,这一活动更使学生了解到父母和家人为家庭所做的无私奉献,从而推动学生感情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材中适时地提出了“沟通传递爱”,使学生真正理解父母,理解父母和自己共同建设的家。学生才会更深地感受到家的意义和父母的价值,最后以“爱要这样来表达”体验活动,提升他们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对父母的爱。通过这样一个互动体验活动,父母对子女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受到自己的子女正在长大,已不再是只需要父母照顾的小孩子了,而是知道了疼父母、爱父母懂事的大人了,他们感到很欣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会有一个促进作用。这样知识的安排既符合生活又符合学生的思维,既有利于学生学懂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材的内容过程注重强调学习的综合性
  道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例如:在探讨“行己有耻”一目时,教材先从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出发,揭示“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然后引导学生明白“青春并不意味着肆意放纵,总有一些基本规则不能违反,一些基本界限不能逾越”,帮助他们树立底线意识,不违背道德和法律,将心理、道德、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此外,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三、教材在形式上更注重学生参与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往教材绝大多数版面都是较难理解的知识,都需要教师去讲解,学生认真地听、背诵。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新教材的每一课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然后在情境之中提出一些顺理成章的小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问题就会解决,而知识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才能得出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这些活动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了知识的发现者和归纳者。学生也看清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了知识的主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总之,面对新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学生生活中真实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从“道理”的教授转向“道路”的探寻,通过对话的方式吸引并激发学生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生命热情。深入交流、主动表达、互相倾听、彼此分享、自我反思、相互质疑等是课堂对话的主要行为,这样的对话是真实的、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学生敞开自己心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价值方向。课堂上的自我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达到“授人以渔”。相信新教材也必将成为学生最亲密的伴侣和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5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