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趣”为引,因“古”动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着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而《司马光》是小学语文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短,但也难,它的起步学习,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针对改版前的文言文教学状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紧扣“趣”这个字,通过以“熟”激趣,勤“读”生趣,凭“借”益趣,以“仿”延趣,这几个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關键词】 文言文;教学策略;司马光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它文字凝练、论述精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但作为传承者的学生却对文言文兴致缺缺,谈之色变,这也反映了改版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文言文教学一般放在小学高段,学生起步较晚,容易错失学习语言的敏感期和记忆经典的黄金期;其次教学目标不当,多数教师将学习文言文的核心放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力求逐字逐句分析,而学生则以听、记为主,缺乏趣味,文言文课堂也失去了“古”的韵味。
  而今,三年级部编本教材中加入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将文言文的启蒙教学提前了,不少教师担心,以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能否接受文言文。其实将文言文提前放入三年级课堂还是有不少优势的。比如:文言文也是一种语言。语言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越早接触越容易接受,而且它是我们母语的根基,孩子们已经有了现代汉语的基础,学习文言文水到渠成;其二随着经典诵读的深入,小学课堂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了不少古诗,有的孩子甚至能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蒙学读物,因此学生对古文已经有了懵懂的意识,学习起来也会比较轻松;最大的一点优势就是三年级孩子年龄小,接受能力强,好奇心旺盛,初遇文言文,兴趣较浓,并且选入教材的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且富有故事情节,相应地也降低了学习难度。
  因此,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与古文“趣”相遇,喜相逢。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遇见文言文。在教学时,教师不要过度拔高要求,不要往“难”处教,要为三年级孩子而教。怎么教?笔者认为应该紧扣“趣”这个字,通过以“熟”激趣,勤“读”生趣,凭“借”益趣,仿“古”延趣,这几个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下文,笔者就以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为例,对这篇文言文的启蒙教学与大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以“熟”激趣,熟能生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教学中,我们能让孩子对文言文充满兴趣,那教师也就完成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三年级的学生初遇古文,充满了新鲜感和陌生感,此时教师应该珍视孩子的初体验,不要一开始就让孩子直面古文,应该借用孩子们熟知的经典、音乐、故事等,唤醒孩子们的阅读期待,这样可以有效降低陌生感,消除畏难情绪。
  (一)诵经典,拉近距离
  孩子们以前接触到国学经典也是文言文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经典韵律强,节奏明快,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虽然他们不能理解文章大意,却能熟读成诵。因此,在教学文言文前,我让全班孩子们起立诵读了《三字经》,诵读时,我让他们模仿古人,一手卷起书本,一手放在背后,跟着音乐,摇头晃脑地进行诵读。孩子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完全有别于古言课堂。通过孩子们熟悉的《三字经》入手,告诉他们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孩子们心里也有底了,原来自己早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化了,畏难之心一下就消除了。
  (二)听儿歌,巧比文体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文体,需要通过和他们熟知的白话文进行对比才能更好理解“古”的文体。但如果直接出示司马光的白话文,就显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便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司马光砸缸》这首儿歌,歌曲一播放,欢快的节奏,动人的故事便引起了学生的关注。我便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本篇文言文以及司马光砸缸的歌词,让孩子们对比,说出歌词和文言文的区别,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文言文的句子比较短。”有的说:“文言文里的词语不好理解。”有的说:“白话文一看就知道写什么,文言文有点儿难。”还有的说:“文言文里的词语很多是一个字的,需要看注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我一一肯定,以保护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课前的对比,孩子们说得比较粗浅,可是他们每个人只要有发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就积极地表达出来,这是让人欣喜的,与文言文的初相遇,孩子们确实有了喜相逢的感受。
  二、勤“读”生趣,读中悟情
  (一)多诵读,读出韵味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教学,我还是遵循多读的原则,但本课是学生初次学习,对朗读的要求绝对不能过高,形式要有趣多样。
  下面是本文的停顿方式。
  在上课时,我先进行了范读,在语速、停顿、重音和语调方面给学生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小声跟着教师读,最后同桌自由练读,感受读文言文的停顿层次。这样的多次反复,学生难免觉得枯燥,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来帮助学生进行诵读,课上我利用白板上的一个教学软件,在学生进行朗读需要停顿时,便用音乐软件弹奏出一个音符,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敲打节拍,活泼可爱的形式,让学生兴趣满满,读起来也颇有韵味。接着采取师生承接读,如:师:群儿。生:戏于庭。你问我答读,如:师读:群儿在干什么?生诵:群儿/戏于庭,师读:一儿在干什么?生诵:一儿/登瓮。此外,我还设置了诵读关卡让孩子进行挑战,第一关:读对停顿,读出节奏;第二关:合作诵读,一人打节拍,一人朗读;第三关:学着古人读,带上动作。这样的挑战,有层次,后进生、优生都能针对性地选择关卡,课堂上的的诵读充满生机活力,文言文的教学也充满了“古”的韵味。
  (二)读群文,迁移学法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看他是否能运用已学过方法去阅读课外文言文。对此在拓展迁移环节,教师可以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寻找一些带有故事性的,文字较少容易读懂的名人传记,比如说孩子们熟悉的《曹冲称象》,或者语言风格相似的《文彦博灌穴取球》《猫补鱼》,这三篇文言文同样短小精悍,充满了故事色彩,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文言文学法去讨论应该如何阅读这几篇文章。组内的成员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这几篇文言文与《司马光》这一课看为一个整体,对此展开探讨。我发现学生都非常热烈地参与其中,并能根据自己对词语的大致理解,大概猜测所发生的故事,如此一来群文阅读的目的达到了,也实现了文章的课外拓展。当然,除了这些以外,我还在班级上放置了《笑林》、《百喻经》这两本书,供学生课后自由阅读,在学习完《司马光》这一课之后,不少学生对这两本书都挺感兴趣,纷纷翻阅起来。   三、凭“借”益趣,借出精彩
  (一)借插图,理解大意
  学生之前已经有学习古诗的经验,因此他们懂得利用课后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这时候他们往往忽略了课文中很重要的一项要素:插图。教师就可以指导孩子们巧妙地观察插图来理解词义。比如在教学“瓮”时,学生从注释中了解到了它是一种肚大口小的容器,那跟我们平时的缸有啥区别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通过观察,大致知道了瓮是收口的,而缸是敞口的。关于“迸”,也可让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水流出来的样子,让学生体会,瓮被砸破后,水一下子涌出来,这就是“迸”。学习完课文,教师出示四幅插图,让学生为图填上古文中的对应句子,尝试背诵,这样借助插图,学生对古文大意也就轻松掌握了。
  记得在上课时,有些孩子不理解,文中小儿是怎么掉入瓮中的,这时候我让细心的孩子继续观察插图,他们马上就理解了,插图旁边有一座假山,调皮的小朋友就是登山爬上水瓮才掉下去的。这样有图有理,孩子们眼见为实,就了解了故事的起因。
  (二)借导读,感悟品质
  《司马光》是部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简单地来说就是感受人物美好品质。因此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顺势让学生通读导语,让孩子明白,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这时候教师出示可以阅读单让学生完成。
  阅读单上的题目对孩子来说并不难,主人公是司马光,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学生的答案无非是:乐于助人,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等等,通过这几个词,孩子们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而本單元导读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古人又是怎么写事的?这时候再出示一张阅读单,让学生完成,这样就对故事的发展一目了然了。
  这个阅读单上的人物的反应,一定要让学生抓住众孩子和司马光面对小儿掉入瓮中的不同表现来对比,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处奔走相告,而司马光是持石击瓮,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不仅了解了写事的时候可以加入旁人的反应,而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四、以“仿”延趣,延来魅力
  (一)演故事,体验乐趣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言简意赅,寥寥数笔便写出一个故事,一个字可能就蕴含着丰富的场景。文言文不可追求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体会感悟。怎样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故事内涵,这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亲临其境,去故事现场体验。
  孩子们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对表演充满了兴致。在演的过程中,他们细细地琢磨了众位孩子惊慌失措的心理,在危险发生的那一刻,他们尖叫,四处奔走相告,一下子就融入了故事情节中,而我们的“司马光”同学光临危不惧,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用力砸向水缸……
  通过表演,孩子们对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有了更深的体会,对古文的表达方式也更加感兴趣。
  (二)当古人,传承表达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内心充满了挑战的欲望。于是,我让孩子们也来当古人,用古文说话,但是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心,允许孩子们“半文半白”,说出大概即可。课上,我和孩子一起总结了一些古文小技巧,如“说”在古文中用的是“曰”;“皆”是“全”;姓名一般用单字;现代文中的词语在古文中经常变成独字等等,教师也可寻找几句容易转换成文言文的白话句子,让孩子进行现场转换,这样一来,降低了学生说话难度,学生当起古人也有模有样。如:上课铃声响了,学生们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班级里的小古人摇头晃脑地说道:“铃响,生皆安静,坐在椅子上。”另一个小古人抢着回答:“安静可以只说静,椅子也要说单字,变成:铃响,生皆静,坐于椅上。”孩子们兴致勃勃,你说我改,竟也说得“文采飞扬”。由此可见,学生想当一名古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难,只要老师肯下功夫,并加以适当引导,人人皆可出口成章。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地与古文相识,轻松地与其相知,获得最纯正的文言启蒙。而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与古文“趣”相遇,喜相逢。
  【参考文献】
  [1] 林志芳. 小学文言课程提前起步的可能与可为——基于结构主义的启示[J]. 小学教学研究,2017(4).
  [2] 何婕. 在统编教材中初遇古文,怎么教[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7).
  [3] 徐忠生. 小学文言文教学刍议[J]. 教育革新,2016.
  [4] 梁平.浅谈文言文的教学策略[J]. 小学语文,201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2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