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翻译题的解题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高考考纲對文言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且赋分多年一直为10分,题型比较稳定,一般是从史料中选出两个比较重要的句子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是文言阅读中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它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也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时费时不少,想了不少的方法,学生练习也做了不少,但考生文言翻译平均得分在5分左右,成了考生应考的一大难题。鉴于此,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确实有助于学生文言翻译能力的提升,现将做法提供给大家,以期得到同仁的指正。
一、夯实基础,蓄积文言素养
高考文言选文多是浅易的史传散文,符合高考考纲,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克服畏难情绪。高中生必修一至五中学习了5个单元17篇文章或节选,在选修中学习了3个单元18篇文章或节选,共计35篇。学生已有了丰厚的文言功底,历代难易文言文都见识过,且文言翻译只是教材知识的拓展,因此畏难情绪大不必有。其次,重视知识积累。在一轮复习时,教师要回扣教材,梳理、归纳教材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让学生熟记一些典型例句,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掌握其正确含义。这是文言翻译的根基。同时,史传散文介绍人物性格的一些词语较难翻译,我就利用一轮复习进行总结积累,让学生进行记忆,如忠、正、耿、仁、厚、矜、鲠、讷、佞、诈、谄、谗、谲、耿介、骨鲠、鲠切、阿谀等。学生在一轮复习备考时,只要持之以恒去做,就可厚积文言素养。
二、逆向思维,形成得分意识
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是背逆通常的思考方法。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推进,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推演。比如在文言翻译的教学中,我就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如果你是高考出题专家,你会把一个句子的5分怎么分配,找出5个给分点。一般来讲,5分分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4个关键词,一个1分,句意1分;另一种是3个关键词,一个1分,句意2分。我在教学时设定为第一种情况,把问题想得多些,对学生的训练是有益处的。比如2017年新课标Ⅰ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找到得分点:(1)句中必、事、亲、过客各1分,大意1分;(2)句中臧否、言论、以、乱各1分,大意1分。
经过一些题目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找到5个得分点。这些得分点其实就是后面要说到的变的词语,即比较难翻译的动词、形容词及少数的副词,还有一些重要的句式。
三、稳步推进,培养提分能力
下面以2018年新课标Ⅰ卷翻译题为例进行说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
第一步,逐词分类,突出基础。文言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量词、叹词和拟声词很少。如2018年新课标Ⅰ卷:
(1)诸葛诞(名词)以(介词)寿春(名词)叛(动词),魏帝(名词)出征(动词)。芝(名词)率(动词)荆州(名词)文武(名词)以(介词)为(动词)先驱(名词,古今异义,学生不好理解)。
(2)帝(名词)以(介词)芝(名词)清忠履正(形容词),素(副词)无(否定副词)居宅(名词),使(动词)君兵(名词)为(介词)作(动词)屋(名词)五十(数词)间(量词)。
这一步,学生基本能分清楚,这为下一步做好准备,能找到关键词语即得分点。
第二步,逐类解决,突出重点。
第一,词意不变的词语照抄。这主要是名词、数词和否定词。学生找出这些词语一般没有问题。如2018年新课标Ⅰ卷(1)中“诸葛诞、寿春、魏帝、芝、荆州文武、先驱(古今异义,学生不好理解)”,(2)中“帝、芝、无(否定副词)、居宅、君兵、屋、五十(数词)间(量词)”,这些词语在文言中词意没有变化,学生容易理解,照抄或稍微变通即可。
第二,词意变化较少、但用法固定的。文言中的代词分类清楚,用法较固定,介词一般有“以”“于”两个,用法虽比较灵活,掌握也比较容易。句末语气助词,也容易判断,叹词和拟声词很少。这两句没有出现。
第三,词语变化较大词语要斟酌。这主要是指一词多义,主要集中在动词、形容词及一些副词。(1)句剩余“叛、出征、率”;(2)句剩余“以、清忠履正、素、使、为作”。我的做法是掌握方法,提升迁移能力。
方法一,可以利用组词推断词义。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采用组词的方法,在单音节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语素构成双音节词,推断出其意义。如(1)句中的“叛”可以组词为“反叛、叛变”,“率”可组词为“率领、统率”,再根据语境选“反叛”和“率领”。
方法二,可以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采用互文的修辞格,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对的特点推知词义。如2006年安徽卷11题“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中“食”是动词,依据相似的语言结构,就可以推知“衣”也是动词,解释为“有衣穿”。方法三,利用现代语法推断词义。句子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这一环节是重点、难点,是得分的关键。首先,要有知识储备,除了大纲要求的120个词语,自己还要在一轮复习时将35篇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归纳,储备300个左右的词语。另外,要掌握一些词语解释的方法,经过多次练习,就能够熟练掌握,驾轻就熟。
第三步,调整润饰,符合文意。调整,就是把翻译的句子中特殊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如2018年新课标Ⅰ卷翻译题(1)“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和(2)“使君兵为作屋五十间”中,应为“芝率荆州文武以(之)为先驱”和“使君兵为(之)作屋五十间”,把省略的介宾的宾“之”补出来。另外,文言翻译力求做到“信、达、雅”三个字。润饰,就是对初步翻译的句子进行润色,使之流畅、鲜明生动和具有文采。这就是句意1分的训练。
以上是我在文言翻译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学生文言翻译提分作用确实明显,高三语文教师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滏春中学(056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8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