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究创新,借助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品质,提高学生快速朗读、整合信息、质疑讨论的阅读能力,是当前阅读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也是改变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普通高中应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通过改革,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为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群文阅读”教学在国内悄然兴起。所谓“群文阅读”,指的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对多篇文章进行阅读与比较,通过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讨论与质疑、评价与反思等方式来探究作品内涵,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进而形成自己的创造性理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是对传统的语文阅读方式的改变,教师引导学生由一篇文本到多篇文本甚至是多部文本,由被动阅读状态转变为自主阅读状态,开阔了视野;学生自主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不同文本的主旨和艺术价值,提升了学生对不同的阅读文化的思考力、探究力,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得到显着提升。古语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对于群文阅读而言,这话有其适用性和针对性。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1.在单篇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用单一的文本、标准的思想、固化的情感来束缚学生,学生不能够进行良好的学习交流与互动,显然违背了“阅读改变心智模式”的初衷。群文阅读则指向解放而非束缚人们的心智模式,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宽镜头地看待与自己不同的心灵、人生和世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课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李渔的《芙蕖》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放在一起来进行阅读比较。首先是这三篇课文都有对荷花的描写,但是荷花的文化意蕴却是不同的。因此,让学生来对这三篇文章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非常合适的。如在表现形式方面,《荷塘月色》主要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描写荷花,来凸显荷花的美;而《芙蕖》对于荷花的描写除了通过比喻的形式来表现她的美,还借助了对群花的描写,来对荷花的美进行衬托。再如,同样是借助“荷花”这个物像,三篇文章中“荷花”表达出的文化意蕴、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却是不一样的。《荷塘月色》正是借荷花来表达对美好爱情与自由的向往,是抚慰心灵的舞者;而《清塘荷韵》则借助从“投放种子,然后一年、二年、三年的期待,然后是荷叶满堂,最后是莲瓣凋落”来表现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生命消逝的宁静,作者笔下的荷花可谓是生命的强者,彻悟生命的智者。而李渔则在《芙蕖》中重点表现芙蕖之“可人”,“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可谓生命的四种花草之最,寄寓了自己深微的人生体验。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学生对荷花这个物象的文化认知就更加深刻了,学生理解宇宙人生的心智模式也逐渐形成。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些类型相同的文言文放在一起来进行阅读,甚至进行单元重组,让学生能够从整体方面来看待文章的出处、语言运用、情感的表达、表现形式以及文言句式的积累,并感受到不同的文言文为我们构筑的精神家园,从而获得精神智慧的涵养、文化的滋润。如《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而《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贾谊的《过秦论》写得有理有据,并且气势磅礴,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展现出悠游畅怀、心有戚戚的情感,李密的《陈情表》则通过直抒胸臆、情真意切的方式表达,等等,以此来对文言文进行分类,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的阅读学习,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减轻学习的压力,更能提高他们对文章阅读的认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2.在作家作品专题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在平时的文学类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研究一篇文章为出发点,由强化单篇文本的解读能力到瞄准某一“大家”或者某一领域,进行作家的整本书阅读或者某一领域的一系列作品集中专题阅读,做精深钻研,成为这一领域的“准行家”。借此梳理作家一生思想的变化、创作风格和创作倾向,从而来带动学生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思考。
   比如,我们在学习师陀的短篇小说《桃红》时,探究素姑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形象可以提前让学生去阅读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让学生通过十八篇短篇小说所描绘的小城故事和小城人物,了解作者所建构的民国时代这个乡土小镇“果园城”里的三类人物群像:生活无虞的孤独者和留守者、离去又归来的求学者、远离果园城的跋涉者。进而让学生领悟作家是借住这三类人物深情凝视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群,观照他们自在自为的生命状态,反思果园城保守落后、缺乏变革意识的原因。最后,学生再来分析“素姑”这个人物形象时,就能深刻理解作家是以“素姑们”的悲剧人生,完成对乡土中国的想象与批判,为乡土中国的沉沦唱出了一支不尽的挽歌。
   又如,在高考现代文考查中,命题者常常对乡土类文本情有独钟,如《一幅烟雨牛鹭图》《乡村的瓦》《阳光的香味》《落叶是疲倦的蝴蝶》《麦天》《乡村的风》《泥泞》等有关故乡和乡村的文本都被命题者选进了高考试卷中。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乡土情结”专题的群文阅读。学生通过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梁鸿《中国在梁庄》、沈从文《边城》、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师陀《果园城记》、何伟《江城》等对“中国乡村”主题做深度阅读。既可以俯瞰这一幅幅乡土中国的浮世绘,深刻把握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又能形成自己的阅读个性,建立自己的阅读结构,拥有高考作文素材一招鲜。
   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化类”“咏物类”“哲学类”“美学类”“建筑类”等议题开展一系列作家作品的群文阅读。引导学生在一组作家作品的阅读中有效发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将零碎的阅读知识与概念通过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思维,更好地提升阅读水平。
   三、“群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的误区
   开展群文阅读是一条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新路径。如何根据“组织性”和“结构性”原则,给学生推荐群文阅读的素材文本?如何通过单篇阅读习得策略,引领群文阅读,让阅读具有整合力?如何有效区分群文阅读关键能力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能力,建构出群文阅读独有的能力测评指标?群文阅读课堂究竟是怎么样的课堂样态?群文阅读的“实质性突破”在哪里?这些都是开展群文阅读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在群文阅读的实际操作中,也出现许多困惑甚至是误区。
   1.教师在文本选择与组合上缺少逻辑性
   教師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有时候将几篇文体、体裁都不同的阅读文章放在一起进行。但这些文本并未充分的“结构化”,文章的联系性较弱,内部逻辑性不显著。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出现思维的混乱,难以建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2.教师对学情把握不足
   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是不一样的,阅读速度和阅读品质也有区别。如果对全班学生同时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活动,最后同时检查阅读效果,是不可行的。对于阅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得到更好的阅读提升;反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有较大的学习困难。因此,在实行“群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也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有效地点拨和指导。
   总之,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尽可能探索群文阅读的有效性研究,不断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促使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效果的显着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215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9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