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互联网+”时代,教育的“三维空间”被移动互联技术再造,传道、授业、解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育变为可能,而移动终端则是实现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最具人性化的工具。
教学与学习的催化剂
基于“云+端”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自主学习的有效驱动
借助智慧课堂云平台,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带有资源(任务单、音视频、图文资料以及教学难点的微课等)的学习任务,学生在移动端上进行自学和独学,并将自学的情况按教师要求即时提交。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批阅,及时准确获取学情,调整新课教学的思路,进而在课中真实呈现学生自学情况,便于基于问题的、真实的交流反馈,保证了以学定教落到实处。
2.课中即时评测的精准反馈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针对学习目标达成的当堂检测必不可少,而课堂教学中容不得将过多时间用于统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传统课堂上,教师只能采用询问、举手等模糊的常规手段来判断,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而运用学习平台的互动答题功能,教师可以快速获取学生作答的客观题统计数据,精准呈现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个性问题,还可迅速浏览和掌握学生提交的主观题的具体内容,并进行范例讲解,即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后巩固提升的移动交互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成果的巩固提升,作业的针对性是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在骨干教师带领下集体备课,依照课程标准和学科、单元、篇目的具体要求,運用便捷录题工具,快速自建适合的校本题库。课后,发布个性作业,师生在线或离线答题、批改,随时随地进行作业互动,错题多次订正与跟踪,系统即时生成详细的数据分析。强大的错题本帮助学生快速整理错题以便日后随时复习或再练习,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还可调取课堂生成的资源二次学习。“云+端”化解学生作业时遇到困难没法解决只能上校外辅导班的窘状,减轻了学生和家长负担。
4.课堂生成资源的随时提取
课堂教学资源的采集一直是困扰教师的心头之痛,例题讲解、重难点的释疑、学习方法的提示和精彩展示的片段、新颖观点的表达、合作交流的体验以及师生互动全过程的视频记录等,都随着下课铃声销声匿迹。而智慧课堂授课平台将留住这一切变成了可能,教师可在任意授课软件界面上随时板书,板书内容会被自动记录,课后自主整理归类后分享给学生,也可利用手中授课平板即时记录学生的精彩瞬间,更可以利用授课平台中的录屏工具,自动将教与学的过程、师生对话和重点标注的提示录制成视频,按学科、单元以及课时分类并快速发布,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针对性的再学习提供资源支持,真正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常规管理的速效剂
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管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多数学校都是由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用纸质表格打分,然后汇总、统计、张贴公示,这种传统办法在数据的收集和录入上费时、费力,结果呈现滞后,而且评比结果难以让班主任和学生信服。为解决这个痛点,笔者所在学校自行研发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掌上考评系统,科学规范、方便快捷地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过程性的评价,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度,引导学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
另外,学校为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志愿者开通掌上考评的权限,考评者可利用手中的手机或平板对学生不规范的言行进行即时记录,同时打开个体或部分学生所属班级进行考评,对应不规范行为所属项目,选择对应项目的具体考评标准加以记录并予以自动扣分,同时将拍摄的图片资料上传,作为此项考评的附件。这些过程性的考察结果都可以分类或分权限在学校网站、班主任手机、智慧班牌上随时查看。
家校沟通的粘合剂
为实现微信与学校公众平台在用户身份上的对接,学校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的工作机制。家长不仅可以随时浏览学校推送的图文信息和通知公告,还可利用手机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相应菜单中获取相应的信息,了解孩子班级的各项活动资讯以及孩子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缝对接,真正做到“家校合一”。
习惯养成的强心剂
学校基于学生微行为素质发展综合评价信息管理平台,把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个性特长等方面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指标,将三字歌谣作为学生微行为标准的操作指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将育人过程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清晰呈现学生进步和努力的轨迹,形成基于互联网开放式、数字化的学生成长脚印。同时,及时将各种评价结果以数字图文的形式发布,让评价可见,让过程可见,让学生的成长可见,真正发挥传统德育整体、直观的育人特点和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优势,科学、合理、有效地确保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互联网+”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只要我们张开双臂尽情拥抱它,汲取其精华,深度融合,一定能开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37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