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中学数学课堂上的学生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有深刻共鸣,尤其是在数学学科上,兴趣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更为明显,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以一定思维能力、钻研能力为基础才能学好的科目,如果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不强,必然会导致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肯钻、肯想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进而影响到数学能力的提升。而目前教育理论界所形成的关于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兴趣的相关研究成果,则可以给我们课堂创新和改进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1-0118-01
进入到中学,数学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往往是“谈虎色变”,感到学习困难、面对难题往往一筹莫展;而对于有的学生来说,则愿意积极主动地花功夫去钻、去思考。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兴趣”在其中占了较大的主导因素,有的学生因为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不强,再加上本身数学基础就可能存在一定的薄弱项,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就会出现积极性下降、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数学能力的提升。而如果教师能够围绕提高学生对数学兴趣的目标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进行一定创新,则能够有效扭转这种局面。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初中学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初中生年龄大多在13到16岁,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其在数学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几个特点,首先是初中学生虽然记忆能力比较好,但是因为本身思考能力比较活跃,再加上大多数初中学生比较容易受外界影响,课堂上常常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有些东西虽然课堂记住,但是下课就容易忘记。其次是一些低年级的初中学生往往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抽象的知识点或概念往往难以形成理性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初中生自身角度来看影响其数学兴趣的主观因素。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种主动式的灌输教学法,通过知识陈述加题海战术来让学生不断地置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学生一方面会对数学课堂形成枯燥、乏味的影响,影响到上课的积极性和课上互动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长期被置于一种机械的接受状态之下,难以从数学中找到乐趣所在。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目前很多初中学生数学兴趣有所降低。
二、如何提升中学数学课堂上的学生兴趣
(一)注重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一些形象的、具体的东西,整体表现为重记忆,轻理解,因此,教师应当要善于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概念或者思考方法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为此,一是可以在数学课堂上多采用生活教学法,即将书本上的数学概念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和现实生活产生一定的交汇融合,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发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魅力,比如在讲解函数的时候,和家庭理财配置相关计算加以融合,也可以和旅游过程中选择何种组合式出行方式才能实现成本最低等问题相结合。二是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能够直观呈现教师思考脉络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能够让学生对正确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有清晰的认识,而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一定的创新,比如用多媒体放映设备将思维导图进行呈现,使思维导图“动”起来,从而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强化学生印象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让学生在数学中找到成就感,是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走入数学大门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是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应当要针对平时在数学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方式来让其形成对数学的学习自信。一是可以利用写数学学习小结方式,组织学生每周写数学学习小结,然后重点观察一些数学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的内容,从他们写的小结中找到可圈可点的内容,哪怕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点,然后从一些角度比如“善于观察”“能够充分认识自己不足”等角度进行表扬,让学生能够在认识自己优点的基础上慢慢提升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学习信心不足、基础不扎实的学生,“量身定制”一些相对来简单的数学问题,向其释放,让其回答,并积极表扬,使其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继续提升的动力。
(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初中学生对于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况,来改善课堂氛围,以此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消化吸收。比如在讲解方位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我是导航员”的课堂即兴活动,让学生上台来扮演不同的坐标,然后以其中一个学生为“东”,其他学生方向不作明示,让台上学生任意举手,再让台下学生回答是什么方向,让学生能够以生动的方式来掌握辨別方位的办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还活跃了课堂氛围。
上述是笔者对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若干思考,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史华红,梁丽君.“以人为本”视阈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的解读[J].教育与职业,2012(26).
[2]蔡宝来,王会亭.教学理论与教学能力:关系?转化条件与途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吴静文.浅谈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以高中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为例[J].学园,2016(10):105-106.
[4]张冬梅.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重难点问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9):132-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77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