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内涵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微课;内涵;特征;运用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053—01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是一种常态,更别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实际效果很不理想。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将很有可能改变这种现状。这种声像并茂、短小精炼、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有效激发文化底子虽差但猎奇心理浓厚的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集中中职学生学习专注力,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微课的内涵及特征
1. 微课的内涵。微课是一种微视频网络课程,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主要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
2. 微课的特征。(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4)主题突出、内容具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二、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 利用微课缩短学习时间。中职语文课堂之所以沉闷无趣,除了教师满堂灌、唱独角戏之外,学生课前不预习也是原因之一。教师要按部就班讲解背景、作者简介、生字生词,让学生花时间去熟悉课文。原本课前预习应做的功课要在课内完成,因为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学效果不佳。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预习很难,即使去预习也不知道怎么预习。为此,教师应利用微课设计预习内容,告诉他们利用各种微课资源网站(如TED、MODC、YY教育、微课网)进行预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鼓励性质的教学竞赛,可有效解决学生课前不愿预习的问题。微课网络资源丰富,不仅能让学生预习新课,还能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有明晰的认识,能有效缩短教学时间。在同一专业两个平行班进行对比时发现:利用微课预习过的班级,同样的教学内容用30分钟就完成了,学生大都掌握了教学要点;而没有预习的班级两节课都没有讲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2. 利用微课提升学习效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微课的内容出发,促使学生对微课产生兴趣,进而主动接受微课教学,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微课通过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授课时间较短,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新颖。据相关研究显示,在一节课中学生注意力保持最佳的时间为十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部分时间,将微课视频制作得短小而精炼。一方面,微视频的制作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将一堂课的重点及难点都在视频中呈现出来,以便于在学生最佳的记忆时间内记住主要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在中职语文微课制作过程中还应注重微课视频的趣味性。趣味性极强的语文微视频能够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活躍教学氛围,同时有趣的微视频能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 利用微课丰富教学资源。微视频课程资源可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内容资源、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个体差异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支持性资源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为学习模式的创新运用提供有力支持。尽管中职学校微课的开发和应用起步较晚,部分教师对微课知识了解偏少,微课开发和应用能力不高,但大家对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有兴趣。所以,中职学校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微课开发制作能力;还要积极倡导教师开发使用微课,尤其要通过校级层面来以赛促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微课应用水平,从而不断丰富中职语文教学的资源和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