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问题对知识点进行引导与突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知识点如果强加给学生,训练到位的话,短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问题不大,可是时间长的话或者题型稍加变化就会出问题,什么原因呢?经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我发现主要原因还是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没有模块化,导致遗忘的内容没有其他知识点唤醒它,或者遇到新问题不知道如何分析,如何迁移和类比,利用旧知识点和常用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问题;引导;突破;类比;迁移
本文我举例说明,我对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0章分式,来进行概念的突破和全章内容的整体架构。
学生看到分式这个课题,应该说是熟悉而又陌生,针对这个特点我的切入口是:问题:看到分式你会联想到小学的什么知识?答:分数。活动:请大家在纸上写一个分数。问题:大家写的分数包含几个部分,分别是?答:3个部分,分别是分子、分母、分数线。问题:分子和分母是什么数?答:1. 整数,2. 有理数,3. 自然数,等等。
展示出分数的形式:整数整数,归纳:分数与分式一字之差,有“分”而无“式”。
问题:那么以前我们学习过什么式呢?(适当引导与归类)展示:(苏科版七上第71页)单项式是数与字母的积,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例如:1、25、-2xy2。
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代数和。例如:3a2-2b2、ab+πR2-πr2。
整式包含单项式和多项式
解读:什么是单项式
1. 数 2. 字母 3. 数与字母的积
多项式是单项式+单项式
说明:此时式也出现了。问题:“分”有了“式”也有了,除了分数与整式我们还会遇到别的式子吗?
情境:
1. 某制衣厂3h生产100套服装,那么平均每小时生产 套服装。2. 甲乙两地相距skm,奶奶步行的速度是3km/h,那么从甲地到乙地需要 h。3. 如果一块长方形的面积为100m2,这个长方形的宽是am,那么它的长是 。4. 橘子的单价为a元/千克,苹果的单价比橘子的单价贵2元,用b元可以买苹果 千克。
答:1003、s3、100a、ba+2
这4个例题的设计思路是分数→单项式→分式→分式的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问题:这4个式子是整式吗?为什么?答:1003是整式,因为1003是一个数,而数是单项式,单项式属于整式。问题:s3是不是整式?为什么?答:s3是整式,因为s3=13×s,可以看着是数与字母的积,属于单项式,是整式。问题:100a是整式吗?为什么?提示:可以用上面2题类似的方法解决问题。答:100a=100×1a,100是数,1a既不是字母也不是数。问题:既然以前的整式无法再定义100a了,我们就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类比小学的分数,这新的概念名称是什么呢?答:分式。问题:同样的ba+2是什么式呢?你怎么判断的?答:分式。ba+2可以看作是1a+2×b,而1a+2是分式。问题:刚才我们给出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答:3个部分。
问题:我们也把上述100a、ba+2这两个式子分成3个部分来讨论,分别是哪3个部分?
答:分别是分子、分母、分数线。问题:这两个式子的分子和分母又分别是什么式子呢?答:数、字母、多项式、整式等等。引导:整式。问题:分式是不是就是整式整式啊?答:不一定。问题:什么情况下就是分式了?答:分母必须含有字母。问题: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分式的关键是什么?答:看分母是否含有字母。
判断下列代数式哪些是分式?为什么?
(1)53 (2)2y (3)x-y2 (4)x+12π (5)2πx+1 (6)-x+140a (7)3x+2(x+1)(x-1)
这里要继续引导学生如何判断是分式还是整式,依据必须清晰,做到知其然而不如知其所以然。强调π是圆周率,表示的是一个常数。
问题:1003这个我们刚刚列出的分数与我们今天要学的分式有什么联系呢?提示:1003经过题目设计可以把分母的3改为a,此时1003就变成了100a,分数就变成了分式,如果把100a的a经过设计变成3,那么100a就变成1003了。
例:求分式a-3a+2的值。
(1)a=2,(2)a=-5
这两个数值很简单,学生应该没有问题。问题:是不是任意代个数值都可以求出分式的值。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分式有意义打下伏笔的。答:不是。问题:a-3a+2说明时候有意义?
答:a≠-2时分式有意义。
问题:当a取什么值分式-5-2aa2+1有意义?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前一个问题作补充的。学生对于任意实数这个说法不一定会答。
这部分的内容是分式的简单运用,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自然过渡,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丝毫没有把数学知识点强加给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并同时加以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逐步掌握。
本文通过30个左右的问题,把一節课45分钟有机地串联起来,平均每1.5分钟一个问题,结构紧凑而又有前后呼应。既注重知识的形成,又注重问题产生,问题之间过渡自然,加以老师的合理引导,一气呵成。我们平时备课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一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而且也让自己满意,精雕细琢,课改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张翠琴.浅谈数学课的对比教学[N].龙岩师专学报,1996,14(4):129-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2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