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学生课堂话语权的缺失与回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中学生是中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拥有话语权,但是在实际中学课堂中,学生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话语权缺失,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话语权的强制剥夺和学生课堂中的消极沉默。现代知识观、传统师生关系以及班级规模是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外部原因,中学生自身话语意识的缺乏则是内部原因。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提升学生主体意识、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可以促进师生平等互动,使中学生的话语权真正回归。
  关键词 中学生  课堂教学  学生话语权
  话语是主体表达自身思想、情感、价值的主要方式,它代表着一种权力[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话语权是指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有说话的权利和自由,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見解和观点。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已经初步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开始用逻辑思维批判而又独立地看待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中学时期是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希望自己的话语权能够受到尊重。但是,在实际的课堂观察中发现,中学生在课堂中处于失语状态,课堂话语权缺失。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知识和情感双向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学生话语权的缺失会阻碍学生和教师的正常沟通,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中学课堂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
  1.教师对学生话语权的强制剥夺
  教师对学生话语权的强制剥夺是指教师掌握课堂话语霸权,占据大多数的课堂话语时间,完全预设课堂话语过程,课堂话语机会分配不均,话语评价独裁。
  从课堂话语时间分配上来看,教师所占据的话语时间远远大于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尽可能地传递课程知识,过于注重课堂讲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仿佛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问题。
  从课堂话语过程上来看,教师已经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设计,教师在课堂中所讲的内容、提出的问题,学生回答的标准答案都由教师事先规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从课堂导入开始,教学活动的一步步展开、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和评价都是按照课前预设推进的,教师始终掌握课堂,把握话语权。
  从课堂话语机会上来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较快,反应敏捷,能够积极灵活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与老师和同学产生互动,在课堂上占据比较多的话语机会。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忽视而被排斥在课堂话语场域之外,失去了课堂参与和发挥的机会。
  从课堂话语评价来看,教师对学生课堂回答的评价是根据教师心中已有的标准答案来进行的,教师对答出标准答案的学生往往给予积极肯定的反馈,而对与标准答案相差甚远的学生不予理睬,或者给予消极否定的反馈,直接剥夺其话语权,转移给其他学生。与此同时,在中学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教师占据课堂话语评价的主体,学生被排斥在话语评价系统之外,缺乏进行课堂评价的机会,话语评价由教师独裁。
  2.学生消极沉默
  课堂教学沉默是指处于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师或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无声且没有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2]。根据它的影响划分,可以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发挥着比语言更加重要的作用。而消极沉默相当于学生放弃了自身的话语机会,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这里所指的中学课堂中的学生消极沉默主要包括了学生集体性消极沉默、学生个体性消极沉默。
  在课堂中,不乏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大部分的中学生集体沉默,甚至低下头避免与教师进行眼神接触,大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只在教师点名提问的过程中被动回答,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班级里极少数的几个人,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数量小于被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数量。久而久之,教师在提问后丧失了让学生主动举手发言的耐心,直接选择点名提问学生,使学生自身的话语权进一步丧失。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打破沉默的课堂气氛,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但是,这仅仅是表面上的一种反映,在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主导小组讨论的往往是成绩较好的部分中学生,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于主导学生的看法随声附和或不发表言论,处于个体消极性的沉默状态之中,主动放弃了自身的话语权,使自己处于“失语”状态。
  二、中学生话语权缺失的原因
  1.外部原因
  (1)现代知识观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现代知识观的支配下,教师和学生把知识看成是“普遍的”“客观的”和“中立的”性质的知识,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课程知识[3]。教师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成为知识的学习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以对课程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为标准的。现代知识增长观认为,知识的增长方式是“积累的”“基础主义的”和“个体的”,建立在现代知识增长观基础上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批判知识与反驳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变成盲目接受教材知识和教师传授知识的人。因此,在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学生被看作是不成熟的个体,课堂教学中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现状,学生丧失了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全盘接受,自身的话语权无形之中被剥夺了。
  (2)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中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很大情况下全盘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情况较少发生。后来赫尔巴特等人强调“教师中心论”,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地位[4]。“教师中心论”的思想使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主体性的体现,很难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话语权自然不能得到实现。   (3)班级规模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
  就课堂教学而言,班级规模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具体是指在以学校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和情况下,教师对班级内每个学生关心与照顾的程度[5]。在班级规模过大的情况下,教师对于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较难掌控,在课堂中,也没有能力和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部分同学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班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班内人数较少,教师可以将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学生身上,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有更多的关注。在中学课堂观察中发现,每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关照全体学生,兼顾所有学生的话语权,部分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被忽视。
  2.中学生自身话语意识的缺乏
  中学生自身话语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为对自身主体性认识不足。中学生作为中学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应该自主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自身积极、个性化的思考,进一步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与教师进行话语互动与沟通。但是通过中学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记录和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对教师讲授知识及教材知识的深层思考,否定自身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价值,否定自身思考和表达的价值。在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自我价值的形成阶段,注重外界对自身的态度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时,大部分中学生害怕回答错误受到班级其他学生的“讥讽”和“嘲笑”,害怕回答正确被其他学生评价为“爱表现”,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对课堂回答问题的价值产生怀疑,最终在课堂中消极沉默,不发表自身看法也不回答问题,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利。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但是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中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基础知识,只看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状况,学生意识不到自身话语权意识的缺失,也难以为自身争取话语权利。
  三、中学生话语权的回归策略
  1.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回归师生平等互动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教师应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教师应该意识到,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教材上固有的知识,更应该是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已有的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使学生明白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通过课程知识的传递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和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缄默,从而能够讨论和质疑。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进行平等互动,成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在课堂上享有平等的话语权。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围绕具体的问题情境,共同分享见解和思考,构建一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课堂上能够平等互动。与此同时,只有师生平等互动,学生才能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话语价值,促进中学生话语权的回归。
  2.提升学生主体意识,积极实现话语权利
  中学生话语权利的实现和回归,不能仅仅通过消解教师话语霸权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话语意识的回归,首先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给予学生自由言说的机会,鼓励班级内所有学生形成表达的勇气和信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乐于思考和表达的习惯。第二,引导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知识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思考的价值,教师向学生教授的知识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以便于学生更好理解新知识。学生根据自己对已有知识的了解,与新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就能够在课堂上掌握话语权,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第三,围绕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选择中学生可接受的话语方式,促进学生的理解。此外,教师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情境设计中生活化,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对教师话语和教材话语的理解上回归真实性,促进学生话语权的实现。
  中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更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听教师的讲授,扮演课堂上的听众,在课下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简单记忆和背诵,长期坚持这样的学习观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全面发展不利。学生应该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和责任。中学生应对自身的话语权有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和不擅于课堂表现的学生更应该意识到课堂话语权是所有学生的话语权,能够积极使用、维护和争取自身的话语权。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交流质疑
  课堂情境和氛围是可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严肃压抑的话语情境和教学氛围,常常会让学生“怯于表达”或者是“无话可说”;而民主平等的话语情境和氛围,使班级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拥有自主表达的自由和勇气,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话语情境的创设要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身对教材进行深层次思考,发现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交流质疑。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自身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但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对教材的理解与教材本身仍然存在差距,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情感的引导,启发积极思考,从深层次上理解新学习的知识,并且明确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与意义,不再仅为了考试而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活动、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理解进行交流与表达。
  在中学课堂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够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同时也能得到教师积极有效的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交流和表达。创设良好的话语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交流质疑,学生的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尹小敏.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征及原因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03).
  [2] 张玉娟,李如密.学生课堂沉默及其艺术应对[J].上海教育科研,2014(10).
  [3]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 和学新.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1(01).
  [作者:尹俐(1994-),女,山東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02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