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合理化分组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品德学科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这是小学品德课程的核心所在。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也导致每位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认知差异,教师应该在尊重孩子这种差异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差异来进行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了不同形式的分组对教学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所要探究的是合理分组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合理分组;差异性教学;教学效果
  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是有差异的,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特征也是有差异的,在品德教学中孩子认知经验的不同也导致了孩子们对课程理解的不同。因此在品德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尊重这种差异性,利用孩子们的认知差异来有效地开展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优化。接下来我从小组学习的分组形式谈一谈,如何利用分组实现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导致的认知和个性差异,让这种差异服务于教学。
  一、同质性分组,教师通过相近性原则提高教学互动
  同质性分组,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将经验性背景相同的学生进行组合,利用孩子们之间的共同经验储备来解决小组成员之间的认知性差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1:在教学三年级品德上册第二单元《我生活的社区》,调查我居住的社区有哪些公共设施以及社区中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能为社区做点什么?这个环节的设置,我采用的就是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优势:由于每位学生生活的社区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也不同,导致课堂期间的互动效果很不理想。于是我根据孩子们居住情况进行分组,这样的区域性分组,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有针对性地对于某一区域系统地进行汇总和总结。
  分析效果:采取这样的分组解决了大家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差异,有助于大家消除间隙,有利于信息的汇总和统计,调动了大家学习的热情,避免了大家对不熟悉的环境产生的随意猜想。
  二、异质性分组,通过互补原则来提取信息
  异质性分组,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兴趣、语言能力、知识准备、生活背景进行组合,使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案例2:在讲授四年级品德上册《家庭小账本》这一课时,其中一个环节,调查和统计家庭一周的消费情况,并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总结。上课两二天我下发了家庭一周的信息采集表,请每位学生回家调查,并完成表格。根据学生采集的信息情况,以及学生的知识、学习、语言能力,我采用了异质性分组。在分组前我提前让大家把自己调查情况进行上交,然后根据每位孩子的资料搜集情况和各自的能力特征进行分组。
  分析效果:分组时将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搭配,每组的组长由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汇总,根据目标设置补充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形式的分组可以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
  三、自由性分组,消除同伴隔阂
  所谓自由性分组就是每位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进行组合,这种分配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交流没有障碍,尤其一些特殊环节,孩子们情感参与度较大时,自由搭配的方式可以有效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案例3: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时,有一个环节交流讨论:介绍一下我的家、说说家人的爱有哪些?把你家庭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听,本环节主要以听和讲为主,对于情感的表达有一定要求。
  由于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有一些孩子对于家庭的概念很模糊,尤其一些家庭不和睦的孩子心理上有一些自卑,对于家庭的故事不愿意与人表达。如果教师强制性地进行分组,不考虑每个孩子的心理状态,这样会导致这些孩子自尊心受挫,导致小组内个别学生的参与度很差。采用自由性分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小伙伴,由于情感的关系,这样有利于他们敞开心扉,会使他们更加乐意和同伴去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达到良好的情感交流,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四、随机性分组,使教学活动便捷高效
  随机性分组是教师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孩子座位采用就近原则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形式对于完成简单的小组学习任务比较合适,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这也是大多数教师都会采取的分组形式。
  例如:四年级品德上册《规则在哪里》分组交流“生活中规则都有哪些”说说你的看法。五年级品德上册《走向文明》交流“科技带给人们哪些便捷?同时科技的发展又产生了哪些危害?”类似于这样的简单学习任务,教师就可以采用此种分组,根据就近性原则进行。这样既节约了课堂上教师分组的时间,而且操作起来也很快速便捷。
  随机分组,可以同桌两人组合,这种方式适合一些检查,互相督促的活动,学生可以在交流中進行互检、互评、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采取前后四人一组的形式,可以加大参与度,前后交流也是一种常用的分组形式。
  面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分组形式,让不同认知差异的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小组中得到情感的交流,找到自身的定位,得到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收获不同的知识感悟,这不仅是小学品德教学所需要的,更是当今核心素养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沈云戊.浅谈小学新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J].新校园(中旬),2016.
  [2]魏金海.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科学,2016.
  编辑 温雪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