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共情”的运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教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体察学生的情感需要,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达教育思想,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简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围绕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问题教学法、创设自由表达空间等角度探讨“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共情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针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品德修养进行正确引导,“共情”在教学中的应用致力于引导教师转变以往在教学中的角色与视角,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尊重、理解、支持学生的想法与观点,并依据学生思想观念与情感需求进行教学调整,从而更好地提升教育实效性。
  一、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
  从“共情”这一词语的概念角度入手,美国知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共情即是指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1]。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悟与体验能力,以此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认知与价值观念,而“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既能够引导教师换位思考、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想法与真实需求,又能够使学生针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产生更加清晰的理解,提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实效,从而进一步实现对学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健全培育。
  二、“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学感染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意识与感性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客观事物缺乏成熟、独立的判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不强,这也成为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现如今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多媒体设备为日常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手段,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设备优化教学设计水平,真正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音频与影像资料将课本文字知识转化为生活化场景,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得到有效调动,进一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的教师在一次公开课中选取了《人类的家园》这一课内容,在课前教师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野生动物保护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现有68.3%的学生并不清楚野生动物都包含哪些物种,也不清楚野生动物的具体生存状况。于是教师在课前借助网络资源选取到了一段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在课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亲眼目睹了人们在享用鱼翅时一条失去鱼鳍的鲨鱼鲜血淋漓的躺在水池中无助的喘息这一场景。看过视频后有的学生义愤填膺地指责那些食用鱼翅的人们的残忍;也有的学生对于鲨鱼惨遭杀戮这一情况表示深深的同情;还有的学生认为相关执法部门应当严令禁止捕杀鲨鱼这一行为。这次课程下来学生基本树立了对野生动物保护这一概念的认知,也意识到了自然生命的美好与脆弱,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树立了一定的道德、法律意识,更好地依托“共情”实现教育目标。
  (二)引入问题式教学方法,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共情”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注重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又要避免陷入一味放任式教学模式,还应针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与及时干预,确保真正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点进行教学渗透,拉近师生之间的交互距离,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以“我和规则交朋友”这一单元为例,香洲区第十一小学的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了问题式教学法,首先提出了“你知道哪些规则”这一问题,将回答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回答出交通规则、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紧接着教师选取交通规则这一点进行切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发生什么”,学生纷纷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谈论自己所见过或听说过的交通事故,例如行人翻越护栏被车撞飞、不遵守信号灯过马路诱发交通事故等。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真正就交通规则这一概念建立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就学生的行为规范做出了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了正确的规则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教师指导的认同感,塑造了更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学质量。
  (三)创设自由化表达空间,倾听学生真实想法
  此外,“共情”的运用还表现在自由表达空间的创设上。以“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为例,香洲区第十一小学教师创新运用辩论赛的方式开展教学,围绕“遵守公共秩序就是讲公德吗”为题开展了激烈的辩论,正方认为遵守公共秩序是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也体现了我们的公德心;而反方认为公德心还包括爱护公物、互帮互助等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公共秩序[2]。通过辩论赛的举办,学生的真实想法得到了充分表达与施展,而教师也通过最终结果针对不同学生的观点进行了评价,更好地加深对于学生个体情感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教学实效性,深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总而言之,“共情”的运用力图真正践行教育界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培养目标,帮助教师寻求有效途径加深对于学生思维理念、情感需求的了解,以此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存在的认知误区与思维局限,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与专业性,也有助于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王德毅.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75.
  [2]蔡康.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浅谈思品课堂中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4):48-49.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7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