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发展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文学逐步兴起并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诸多模式,并收获大批忠实读者。经过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来自于其特点与它的读者接受群的审美特点契合,读者在文学接受和创造过程中地位及作用的提高与作者形成循环互动的模式,利用读者群体具有从众效应的心理来获得关注度,其衍生产品令读者群获得极高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最后结合网络文学的发展分析其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接受美学;网络文学;阅读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244-03
  自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问世,网络文学已走过20个春秋,文学类型从最初的武侠、古言、都市发展成包括玄幻、穿越、盗墓等多个品类,创作方式也演变为“作者—读者(粉丝)—平台”。根据大数据的统计和预测,网络文学在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本文运用接受美学,从阅读群体角度来分析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一、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分析
  1.网络文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学是指通过网络渠道发布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作者原创发布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比如,已经完本的《斗破苍穹》《完美世界》《全职高手》等,正在连载的《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天阿降临》等,还有在网络上传播的传统纸质文学作品,比如,中国文学四大名著,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电子版进行阅读。本文所讨论的网络文学主要指第一种,与许苗苗和许文郁在其文章中讨论得出的对网络文学的定义较为吻合:网络文学是指“由网人在网络上发布的,供网人再现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具有交流和互动性,是由作者、作品、作品的延伸以及读者共同构成的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整体概念。”
  2.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据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的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累计1647万部,当年新增签约作品22万种,由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累计1195部,改编成的电视剧累计1232部,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营收规模129.2亿元,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发布平台也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掌阅小说网、潇湘书院、红袖添香、晋江文学城等众多平台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作品,为作者和读者都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文学作品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受到专家的认可,如《橙红年代》入围茅盾文学奖,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的原著《大江东去》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上种种都表明,中国网络文学无论是作者作品数量、传播平台、阅读群体、还是产业延伸、荣获奖励等方面都呈现飞速增长的状态,受到各方各界的关注,值得我们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讨论和分析。
  二、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一些特征,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多样性。网络文学存在的多样性包括作者的多样性、读者的多样性和作品的多样性。网络文学领域中人人都能成为作家。网络文学作品更是五花八门,题材广泛,囊括的种类繁多,各平台大多以武侠、玄幻、都市、历史、军事、游戏、同人、悬疑、现实等类型划分,由于作者读者的多樣性,网络文学的语言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词汇更新快,情感表现方式自由,这些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多样性,也让网络文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
  2.互动性。从文学的接受角度来看,互动性是网络文学与以往传统文学的最显著区别,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互动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活动呈现为一种双向的、共时的交流活动。网络文学大多以连载的方式在平台上发布,任何网民都可以在阅读时发帖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意见,作者也可以及时的吸收读者对其提出的想法,或是为读者答疑解惑。网络文学的互动性赋予了读者表达的权利,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说有些网络文学是作者和读者互相创造的果实。
  3.消费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商业力量给网络文学也注入了消费性的特点。各大平台开启了VIP付费阅读制度,读者在阅读一些作品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出现了各种排行榜,如会员点击榜、推荐票榜、VIP更新榜、打赏粉丝榜等,这些榜单都充满了消费行为,可以说在各平台首页的作品点击率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好坏。点击率高的作品不仅粉丝众多,还有机会改编拍摄为电视剧、电影或者游戏,如《微微一笑很倾城》《杜拉拉升职记》《琅琊榜》《步步惊心》,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网络文学的消费性日益凸显。
  三、接受美学视野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
  那么,网络文化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我们或许能探寻出其中的奥秘。
  1.国人文学接受的心理变化。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主要源自英伽登与伽达默尔“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的论述,从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影响出发,提出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文学的方法论,从“期待视域”和“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讨论。姚斯指出,文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学作品与读者对本文的阅读与接收相互作用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其实就是接受美学意义上的读者,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直接决定着作品的存在。姜桂华在《从国族关怀到个人趣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变化的表现》中提出了一些观点,将接受美学与中国人生活发展和文化接受心理的变化相结合,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她认为,“文学接受者不再像从前那样以国家民族关怀和崇高伟大体验为主要的阅读动机和心理期待,个人趣味成了文学接受状貌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到文学中寻找日常与闲适,释放欲望,补偿缺失是读者接受心理的主要表现。
  2.网络文学接受群体的特点。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过四亿,从年龄分布看网络文学读者中30岁以下占比为73.1%,男生偏爱武侠玄幻类作品,女生偏爱言情穿越类作品。网络文学读者以年轻群体为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学生和上班族。这些人往往面临很多压力,学生面临来自与日俱增的学业竞争压力,以及心理上的飞跃带来的矛盾、不平衡感,上班族虽无学业压力,但来自方方面面的生活困难以及工作上的诸多烦琐之事令他们头痛不已。他们的休息时间较零碎,因此网络文学阅读这种方便快捷的形式让他们可以轻松地在其中寻找一些情感慰藉或暂时逃避忙碌的现实。   3.网络文学与读者接受的契合。①符合阅读群体的审美接受本质。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各种心理需求,符合人的生存需要的现象与事物就是人类感到愉悦的,所能接受的,带来身心愉悦的事物,是审美接受活动的发端。上文对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群体的最主要心理需要就是缓解压力,其次从该年龄阶段人群的发展心理来看,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并形成自我同一性。玄幻、言情等网络文学之所以受人追捧,是因为审美接受活动受到读者的感觉知觉、动机需求、情感表达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类文学满足了读者的精神幻想。网络文学娱乐化、游戏化的内容迎合了年轻群体及时行乐缓解压力的天性,在作品创造的世界中,可以把自己置于其中,任意驰骋,一切现实中自己难以实现或好奇的事物在网络文学塑造的虚拟世界中都能尝试,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在这个世界中都能宣泄,使得身心得到放松。依照萨特的说法,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就好像是做一种自由自在的梦,源于自由又结束于自由。②阅读群体对创作的直接参与。姚斯认为,“在接受美学中,读者的地位超过了作者的地位,读者不仅是没有参与文本创作的作者,而且又是使文本得以成为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最大的不同点和最突出特征就在于此,它将传统文学“作者-作品-读者”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作者-作品-读者-作者”这样一个循环模式。作为接收主体的读者是艺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他们的接受过程是艺术家原体验的接受和升华。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既是从作品中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作品中描写的人情世态的活动,同时也是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这就涉及到读者再创造的问题。这与姚斯将作品的阅读接受过程视为读者期待视域对象化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当作品与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基本一致时,它立即将读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并迅速完成理解接受的过程;当二者并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冲突,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域,其期待视域可能出现满足、超越、失望或是反驳。由于网络文学的新模式将读者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读者可以与其他读者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与作者实时反馈他们的想法,自己的二度创造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使得文学给读者带来的净化和宣泄作用实现得更加完整。读者对作者的反馈为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写作的动力,网络文学带来读者与作者之间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读者对作者的关注可以通过跟帖、点赞等方式表达,比如“催更”,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作者持续进行创作活动,并让其处于较为亢奋的创作状态里,以更精彩的内容来回报读者,从而使创作和接受呈现出一种二者互相的肯定性和平等性。③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何谓从众效应?《社会心理学》认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笔者认为,网络文学模式中的以点赞、跟帖、排行榜、打赏等方式来吸引读者“跟风”的行为是读者从众效应的充分运用。当读者想要选择一部新的作品进行阅读時,除非有特定的目标,否则会在阅读平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分类后,根据点击率或是人气值来选择阅读哪部作品。而点击的人越多,点击率越高,就会吸引到更多读者来浏览这部作品,读者越多,读者与读者之间及读者与作者之间交流的内容和范围也就越广泛。可以说网络文学的这种营销模式就是利用了网民们的从众心理,来推荐作品和作者,获得关注度,从而取得收益。④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在网络文学世界中读者的自我认同感不仅可以来源于读者自身在作品内容中所获得审美享受,还来源于文学衍生产品自己作为“原著党”(指小说、漫画、动画、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的初始作品的粉丝)掌握了话语权的优越感。由于网络文学的消费性和商业性特点,人气极高的网络文学作品衍生出来了许多电影、电视剧,原著党会对作品的这些衍生产品投以极高的关注度,并且在其播出时,会对剧情改编、人物设置、角色演员选择上进行一系列的评价。以这种形式获得的自我认同感往往更加强烈,在这些读者心中,他们认为自己极具资格对这些电影、电视剧等进行评论,所发表的意见也会被未读过原著的人认可和采纳,由此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四、结论
  本文从接受理论角度以读者为中心对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网络文学的特点与它的读者接受群的审美特点契合,在便捷的基础上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心理需求。②网络文学大大提高了读者在文学接受和创造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使读者二度创造得以实现,与作者形成循环互动的模式,是网络文学得以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③网络文学利用读者群体的从众心理,以高点击率吸引读者,再通过更多的读者创造出更高的点击率来获得关注度。④网络文学的衍生产品赋予了读者群充分的话语权,使得其获得极高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
  在未来,网络文学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通过在接受理论角度对其发展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读者的高参与度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学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而避免为其所伤:虽然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为其创造了与传统文学与众不同的优越性,但作者是否会一味迎合读者意愿而破坏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最终使网络文学彻底沦为消费娱乐化产品?除此以外网络文学的多样性和对其审核的宽泛性易出现低俗、暴力等价值感不良的作品。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剔除网络文学的糟粕,另一方面需要对受众主体的鉴别能力进行提高,使网络文学朝着更加完善进步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妍,张大勇.心理学与接受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