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职业院校工科类教学实习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相继出现,高职院校的教学实习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课改见解。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实习;课程改革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262-02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习现状分析
  1.教学实习弱化的倾向比较突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工科类教学实习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以“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为主要理念的教学实习转变为以“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工程训练课程。近年来,国家虽加大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使高职院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有明显的改善,但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职业院校因学生数过多,现有的实验实习设备根本不能满足教学和实习的课时和工位需求,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实验都无法正常进行,严重背离了工科类职业教学的办学宗旨。
  2.有限的教学资源仍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受资金、设备、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工科类实践教学仍然是传统模式,实习内容仍以传统制造工艺为主。实习手段是通过操作使学生了解车床的加工性能以及金属机床的加工特点,对铣床、刨床、磨床、数控加工中心等,仅对学生进行演示性操作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机床的加工特点和主要功能。尽管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投资侧重数控等先进设备,但随着这些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限的设备仍仅能用于本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培训。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导致实习内容适应面窄,课堂讲授和实习的时间安排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校企合作步履维艰,坚冰难破。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因种种条件限制,还不能进行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实习。过去大部分学生都是在企业进行实习或见习,近年来,企业由于改制、注重经济效益、考虑到生产安全等因素,失去了以往那种接待安排学生进行教学实习的热情,往往把学生实习视为一种负担、一种麻烦,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经济效益。有些企业接待学生教学工作缺乏法律保障,使得高职学生校外实习很难进行甚至无法进行,校企联系仍呈薄弱态势。即使有些企业同意学生去实习,负责现场指导的教师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直接造成实习教学质量低下。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习的课改对策
  1.适时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相继出现,高职教育中如果不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然是一句空话。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具有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工科类教学实习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工科类教学实习课程开发时,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紧跟职业的发展需求和技术的进步。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包含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更多地融入现代专业知识技能,精选核心内容,压缩重复和陈旧内容。
  2.强化教学实习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实习课程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教学实习的内涵发生了根本转变:由“被动实习”向“主动实习”转变;由“提高动手能力”向“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转变;由“转变思想作风”向“培养综合素质”转变。教学实习形成了以培养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新体系。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实习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硬件设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教学应与实习有机结合,互动进行,以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修改各工种的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实习指导方案,打破传统的实习教学模式,在实习指导方法上,改变“师傅带徒弟”式的单一训练模式。如在学生实习后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零件,自己选材,自己编制工艺卡,然后在教师的协助下自己完成加工,这样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加实习的积极性。
  3.推行模块化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培养,比较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以实践教学为主的高职教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不断进行。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上更注重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如金工实习:可分为工程材料、热加工、冷加工、校内外实训四大模块。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实训以校内为主,综合实训以校外为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校外与校内实训有机结合,从实验、实习、强化培训、顶岗生产实习等多渠道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
  4.顺应形势进一步加强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校内实习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技巧打好基础提供保证,而校外实习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机会。同时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实习新工种的开设,需要大量的投入。首先,进行认识实习教学,使学生通过企业实习,了解、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了解并验证新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其次,可组织学生到校外先进企业参观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极和企业合作配合,学生从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到机加工、数控加工等进行全面的实习,不仅减少学校因实习条件不足而造成金工实习弱化的倾向,而且使学生们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操作技能,更巩固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本领。
  5.积极引入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当前,教育系统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造成教学和生产技术应用的倒挂现象。如在教学实习中逐步增加的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与精密加工技术,在很多大企业中广泛应用的模锻、热处理、铸造、塑料成型、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等,如果把它们全部引入实习,由于财力等因素,一时很难解决。基于这种情况,可运用录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以及网络技术,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制造设备、生产工艺和方法,对一时难以开展的新技术、新的加工方法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习教学。所有这一切,对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素质,使学生形成现代加工意识会有很大帮助。
  建立模拟仿真实习系统。学生可以在仿真操作中反复练习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仿真模拟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发挥能动作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文献等手段,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此时,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再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任务是答疑解惑,而不是把所有实习内容灌输给学生,通过师生间的自由交流而达到互相学习,教师对学生不强制要求,仅提供建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在仿真系统上实习一段时间后,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到现场实际操作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
  三、结语
  现代制造技术的飞快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培养要求,人才需求的变化迫使从业者要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工科类实习教学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完善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适应“中国制造”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科院.江苏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教科研动态[Z].2008,(2).
  [2]付敏锐.积极推进区域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EB/OL].
  http://www.smjks.cn
  [3]张玉琴.中日职业教育区域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0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