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渗入各个学科,课堂教学与德育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强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内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和突出亮点。作为既担任小学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的一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中,必须把传统的文化引入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突破德育管理的困境,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管理中的优势,真正起到精神纽带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以提高德育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由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凝集而成的,是中华各族儿女创造出的精神财富,蕴含着无比高尚的德育内容,展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教育界开展德育管理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优秀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的实践中,要全面落实德育,把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结合传统文化,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引领学生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创新精神,增强德育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真正把德育管理开展好、落实好。本文结合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的实际,就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提出如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巧妙地渗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和水平
德育的有效实施和推进,是以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的,其中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小学班主任,需要从语文教材中挑选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其中的育人道理,一點一滴地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提高责任意识,最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学生学习完《王二小》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中提取德育资源,把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渗入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知中华民族精神,逐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实际生活中,敢于拼搏、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以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德育管理的效果。
二、合理地渗透传统文化,拓宽践行传统文化的途径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运用传统文化,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把德育与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参与班级管理,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真诚地对待同学、老师,去感受文化、体验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效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行为,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比如在进行完《伯牙绝弦》这节课的内容后,班主任可以从我国的传统音乐中搜集相关的信息,让学生对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知道我国的十大民族乐器分别是琵琶、二胡、编钟、箫、笛、瑟、琴、埙、笙和鼓,然后在学生对乐器进行了解后,实施德育管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乐器的掌握,参与班级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渠道。
三、组织不同形式的德育教学活动,塑造学生品德高尚的人格
全面践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有效地开展德育管理,是当前广大班主任所担负的重要职责。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把德育活动与传统文化整合起来,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像读书会、朗诵会等等,也可通过网络查询相应的资料和信息,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促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比如在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后,班主任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开展“雷锋月”活动,或组织“雷锋知识大竞赛”等等,可以通过“一帮一”形式,让学生仔细品味民族精神,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促使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和范围更加广阔。
综上所述,德育管理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传统文化的有效渗入,更为德育的开展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小学班主任,根据自己所担任的语文教学,结合班级的特征,运用上述方式,合理地开展德育管理,循序渐进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无形之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美德,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灵魂,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实现德育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慧.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6(27):56-57.
[2]徐兴旺.以“传统文化”为特色,探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发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7(8):198-199.
[3]白槿花.小学班主任德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223-224.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6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