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逐步深入,如何利用校企双方优势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探索了校企深入合作背景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运营思路及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自身校企合作的丰富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042-02
一、引言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下的新常态,同时也是动员和激励广大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作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主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实现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当代创新创业的先锋队——在校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创新创业的使命。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近年来学院尝试多次改革,紧紧把握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各类科技社团为载体,广泛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和育人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生态环境,同时积极探索创客思维及创客空间对第二课堂的作用,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第二课堂驱动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现状。枣庄学院是枣庄市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始终秉持“服务地方、特色发展”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与中兴、慧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先后成立了“中兴通讯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教育部主推的六个产教融合促进计划项目“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凤凰教育高校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基地”“绿色中国双百计划”“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先后落户我校。2017年,学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本科专业(方向)数达到22个,占学校本科专业总数的40.7%,学校连续3年获得“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山东最具办学特色本科院校”称号。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工作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智力、科技支撑,在全省同类本科院校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紧跟学校的发展思路,在应用型转型之路上,率先与行业企业合作,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升。2011年以来,先后与青岛英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与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中兴通讯和北京贝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设计算机类相关专业。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校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组建混编师资团队,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推进应用型科研,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围绕着八个“共同”,双方创新应用型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就业竞争力的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和互利双赢。
2.存在的问题。随着校企合作逐步深入,教育与产业之间的鸿沟并没有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而消失,现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创新创业领域缺乏制度引领,应用型高校想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破除教育和产业关系的愿景进入了发展困局,其前景并不乐观。在协同育人机制上,传统校企合作中高校是绝对主体乃至唯一主体,企业只是配合学校落实协议内容,被动完成任务,主体性与主动性不强。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企方只是关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毫无投入,主动性较差,缺乏校企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①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校企合作引入了企业的先进技术与资源,但对行业需求缺乏深度研究,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岗位需要。在具体合作过程中存在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实训案例陈旧、实训时间较短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没有本质的提高。②合作企业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合作的主要动机是借助企业的资源条件及优势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及教学质量,提升社会影响力。而企业合作动机是利润价值倾向,注重培养成本和盈利,企业方共赢意识有待提高;另外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协同育人的内涵,合作程度不深,在共同服务地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缺乏深入合作的动力。③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关系松散,大学四年“3+1”的培养模式和分时段分地域育人机制造成高校和企业相对孤立,沟通过程不畅。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过程中以高校为主体,专业实训实习过程以企业为主体,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及人员组织结构使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措施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而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第二课堂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双方的关注,如何把企业优势发力到第二课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以协会为载体驱动第二课堂。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以ACM协会、软件协会、物联网协会、数模协会、动漫协会、网络协会、移动互联网协会、达内就业创业协会、云计算协会、移动通信协会、大数据协会、VR协会、软件测试协会和机器人协会14个科技协会为主体,全面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各个科技协会实现学生“自治”,每学期初由协会学生负责人制订周活动计划,并严格实施、合理选择符合各社团兴趣方向的课题,开展学术讲座、技术培训、科技竞赛、创业指导类活动,同时开展每年一度的计算机科技文化节,使学生能在学术科技、创新实践等领域全面发展。
2.建立校企创客空间。为了保障创新创业工作的有序开展,校企双方合作建立校企创新创业中心,中心由各个合作企业成立的创客空间组成。中心活动的开展围绕第二课堂,有效汇聚了各个科技协会的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利用合作企业技术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创客空间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硬件场所。
3.建立校企混编双创师资队伍。校方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企方驻校经理和企方工程师,打破地域限制,共同组建双创师资队伍,兼顾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指导,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创客空间的管理。把企业工程师及优秀项目资源引入校园,进驻第二课堂,不仅充实了双创指导老师队伍和项目实战案例,同时引入了企业活力,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上起到积极的作用。积极聘请社会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为兼职创业导师,对有创业意愿、创业项目、初创企业的大学生进行“1+1”指导帮扶。
四、结语
随着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领域需要企业无私的投入,企业要本着“双主体”的理念重视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校企创客空间的建立。高校在自身优势发挥最大化的情况下,要利用企业力量搭建创客平台,培养双创团队,构建校企创客空间,建立校企混编双创师资队伍。同时整合全校资源,循序渐进地实现由创意激励、创新实现、项目孵化和弹性就业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超颖,杨建民,宋清萍,王萍,王振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7,(5):9-10.
[2]张晓芬,史宪睿.“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8,(3):47-51.
[3]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12-14.
[4]陈宏涛.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路径[J].教育探索,2018,(2):84-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