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围绕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而应基于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实施。本文以“不同类型的晶体”课时教学内容选择为例,具体阐述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理解事实类知识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掌握程序类知识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理解生活、社会实际及学科间联系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187-02
我国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它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科学素养,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阶段学生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并且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关于化学课程类型的规定,具体规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三种课程内容。众所周知,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价值载体,而具体教学内容又是课程内容的具体转化与实现,那么,在平时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选择化学教学内容呢?调查表明,不少教师认为课程实施就是使用新教材,而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本身。在这种教学内容观视野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等同于照本宣科地传递教材内容。我们认为,这种“教教材”的教学内容观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实施理念是相悖的。本文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只围绕教材选择教学内容,而应基于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实施。本文将以“不同类型的晶体”课时教学内容选择为例,阐述如下四个方面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理解事实类知识的化学教學内容选择策略,掌握程序类知识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理解生活、社会实际及学科间联系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兴趣对行为有很强的指向作用。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会去做些什么。因此,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对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其中最为重要的策略是,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提供的教学内容,应该使学生有机会探索他们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并从这些探索中得到满意的结果。而且,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原来感到厌烦或讨厌的那些学习活动变得富有趣味。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应借助各种工具将教学内容置于使学生感到愉悦的全新情景中。例如,在“不同类型的晶体”的教学中,笔者先用课件展示图片:雪花、干冰、明矾、氯化钠、水晶和金刚石,并让学生观察非晶态固体和晶体有什么区别。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晶体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以四人为单位发给学生氯化钠、干冰、二氧化硅晶体的球棍模型。在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对比和讨论后,教师提问:构成晶体的微粒有哪几种?微粒之间有哪些类型的相互作用?本节课试图通过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再利用模型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让本来复杂的立体结构变得简单,后又通过讨论的方式,让本来有些困难的问题在交流意见后变得比较简单,这种解决问题的快感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倍增。
二、理解事实类知识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事实类知识的教学内容是指各种原理、规律、理论、实验和支持概括的证据、观念、事实和术语,即有助于获得知识信息的教学内容。这类知识是从丰富具体的事实材料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事实类化学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方面的核心素养。为了弥补学生掌握信息时的缺陷,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信息。在“不同类型的晶体”的教学中,笔者利用课件展示干冰,并用动画模拟出干冰模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指出在干冰分子晶体内部存在着哪些作用力。课件展示石英晶体球棍模型的三维图片,让学生观察石英晶体中氧原子、硅原子的成键方式与排列方式,并与干冰晶体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排列方式进行比较,让几位学生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从氯化钠晶体、二氧化硅晶体和干冰晶体中找分子,让他们自己获得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中不存在独立分子而分子晶体中存在独立分子的信息。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不是单纯地记忆化学知识,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得出结论。
三、掌握程序类知识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程序类知识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素养的教学内容,即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使学生有机会进行归纳、演绎、逻辑等思维的训练。这就意味着,发展思维的教学内容要利用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做出反应。这些问题,不应该是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资料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应该是学生通过把各种事实和概念联系起来,才能获得解决办法的问题,最好是从学生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那种环境里提出来的,这样才更可能使学生把这种问题看作是值得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不同类型的晶体”的教学中,笔者先介绍氯化钠晶体,用课件展示氯化钠晶胞的球棍模型,让学生结合氯化钠晶胞的球棍模型,判断模型中两种不同大小的小球哪个代表Na+,哪个代表Cl-。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他们拿到的氯化钠晶胞的球棍模型,思考每个Na+同时吸引着几个Cl-,每个Cl-同时吸引着几个Na+。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推出氯化钠化学式所代表的意义。最后利用FLASH动画动态地展示氯化钠晶体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氯化钠晶体构成的理解,并拓展到其他离子化合物中的阴阳离子按一定的方式有规则地排列也能形成晶体。本节课从学生最熟悉的氯化钠晶体着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分析晶体的构成情况,如利用晶体模型和FLASH动画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演绎和归纳等,为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四、理解生活、社会实际及学科间联系的化学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STSE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能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有关的STSE问题。同时,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跨学科内容主题的选择和组织,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材料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在更宽广的学科背景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不同类型的晶体”的教学中,笔者提出,本课时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液晶”的内容,拓宽其视野,让他们了解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意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越变越美好离不开化学,从而真正体会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让他们更有学好化学的动力和决心。本节课的课题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中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的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的第三课时“不同类型的晶体”。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并没有拘泥于教材中列出的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需要,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摒弃了另外一部分内容,并对所选取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用心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和选择,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思考者,使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建构的过程,体会到与知识进行有意义互动的过程,并形成了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