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人文情怀 提高学生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学科,是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将人文关怀、人文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课堂;写作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倡人文关怀,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一、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商品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人们的生活需要已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可越来越多的人却感到精神上的空虚,由此延伸出一些精神疾病,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究其根源,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在青少年时代就缺少追求,精神世界呈现苍白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情怀是脱不开干系的。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进行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功利因素成为主导,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时代呼唤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自身发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要注重人文情怀的渗透。尤其部分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甚至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这些不仅反映了校园科学精神的不足,也证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重建学生的价值理性、呼唤人文关怀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教育应使毎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情怀的策略
(一)教师要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育是一种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以人格影响人格的过程,这就强调了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特殊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以说,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良好素质的影响。从教育者和受教育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人文教育的主体,从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在素质教育时代的新一代教师,尤其需要注重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以达到更好的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
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上来说,课堂教学是最普遍、最直接的人文情怀培养途径。一方面,课堂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也便于教师集中管理,发挥语文教育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基于师生互动模式展开的,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更有助于“人文情怀”在学生思想中的渗透,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课堂是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能够利用的主要资源是语文教材,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革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很多文章、诗词都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以古诗为例,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它具有“音乐美、韵律美、建筑美”的特征,不同风格的诗人所呈现的作品,或忧国忧民、或讴歌生活,或婉约动人、或汪洋恣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还有助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写作、引用中融合古诗,加之动人的讲解和描述,将诗词中的意境、情绪描述出来,这对小学生能产生极强的心灵触动,具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妙处。
(三)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
古谚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师说》中又描述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是很大的,根据现代教育心理学分析,小学生对老师的言行举止最为敏感,往往会在不假思索、不辨对错地模仿。因此,在日常行为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是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的职能发挥并非只在课堂,课下依然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影响更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熟悉,自身也要涉猎广泛,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由此形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文气息,这样才能在不自觉中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开启人文世界的“大门”。人文情怀,可以理解为“人的情怀”,但它提倡“以文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形成深厚底蕴和丰富沉淀的原因。日常言行中,教师可以借鉴语文教材中的人物、语句、故事等教育学生,鼓励他们按照“先哲圣人”们的言行约束、要求自己。
(四)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教育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是“理论联系实践”,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学生提升人文情怀的重要渠道。但在日常教学中,阅读、背诵、讲解等还停留在表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写作是一个独立思考和系统表达的过程,无论是记叙文、说明文或议论文,都需要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才能说清楚、说明白,这个过程中,人文情怀的精神气质能够融入作品;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应过分提出“命题要求”,而应在选题、立意、表达方向等方面引导,帮助学生由浅入深,不断丰富,例如,教师可通过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引导学生向信任、亲情、诚信等方面思考。
同时,在写作教学中培养人文情怀还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低,这一时期是他们心理和思想的塑造关键期,不应该强调华而不实的文风或夸张的辞藻堆砌,而要融入生活、源于生活,做到情感的真实留恋、观点的真实表达,这样才能体现出富有童真的人文情怀,要坚决杜绝“样板文章”,鼓励学生思维发散。
(五)课堂评价要体现人文情怀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傳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教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走向成功。
在语文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是课堂的主体部分,应共同构筑起交流的平台。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爱护学生、包容学生,以真诚、宽容的态度面对学生,与学生坦诚地交流,给学生以热心的帮助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影响和感染着教师,这就能完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目的,使教学向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发展,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总体而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可能小学生不能从宏观层面或深度内涵上了解“人文情怀”的意义,但它却能使学生从小树立“何为人的本质”的基本认识,在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汲取人文营养,主动接受人文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洪发.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才智,2015(23)
[2]缪华莉.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J].亚太教育,2016(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87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