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就需要全面改革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表达、敢于创新的首要条件。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呢?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人格上的平等和教師的平易近人。其次,教师的语言应该尽量生活化,在不影响知识科学性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亲切、温和的语言,善意、真诚的微笑,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望,产生学习的动力。再次,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上,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使学生产生自主探求的心理愿望,只有在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才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的火花。如果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就等于从一个方面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根据学生的差异。学习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个人的需要、爱好、基础甚至性格,来选择学习内容的水平、难度、进度、教学方式、教学风格与考核方法,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度身订做”。只有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心合意地、心情舒畅地学习,才更容易做到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我们要本着“激活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无比快乐的”这一出发点,来调整学习内容,比如:增加听说训练的分量,补充快速阅读等也是非常可取的。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教学内容,引发教学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思发。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是语文教学中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对饱含感情的文章教师应“披文入情”,以富有美感的语言深深敲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美感,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要准确、生动、细腻地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四、语文教师要善于改良。变换学习形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依据大纲要求,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体系,按照层次不同的学生水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故乡》一文中,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查字典,掌握词语再记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堂之内,采取个别朗读、集体诵读、教师范读、导读方法;其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法,或研读、或品析、或列表比较、或边思边练,学法不强求一致。如:学生采取列表格形式,将20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和我进行比较,为什么造成这样的变化。教师再介绍课文写作背景、时代现实,最后让学生共同找到原因:这是由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提高了学生语文的整体水平。
五、改进评价制度
教师应从目标上进行反思,在方法上进行尝试,在评价制度上进行大胆的创想,要合理安排和利用教材内容,大胆尝试新方法,并适时适当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尊重相信每个学生,讲求工作策略和教学艺术。其次,不能单纯以考试论“英雄”。教师正确评价学生,就要树立多规格多门类、多层次的人才观,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评价,充分发挥和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起导向作用,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实践证明,赏识通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对学生实行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减轻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可能。
要注意评价的全面性,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品德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中,既要包括学习评价,也要包括能力评价、思想品德评价、体质健康评价、审美能力评价、劳动技能评价等多方面内容。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更不能以偏概全,以成绩的优劣对待一个人。
六、挖掘教材智力因素。激励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意识为前提,以全面素质和创新为基础,以良好的环境为条件。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挖掘这方面的因素,如: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尚未掌握、哪些不易理解,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何降低坡度,怎样设计提问。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以怎样的问题给学生留点余味,让学生的思维继续深入下去,使用什么样的教具和电教手段,使思维更形象,还要精心设计发散练习,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编题等。
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更新观念、放开手脚、大胆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实践中学习、反思总结,新课程之路漫长而修远,需要我们不断为之探索,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要努力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规律、途径和方法,使一批又一批充满创新能力的人才步入社会,使我们的社会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1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