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美术课如何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美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近几年来新课程和新课标的实施,美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部分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依然是薄弱课程。
通过对我校的部分学生从幼儿到初中阶段对美术的爱好、认知理解,以及家长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幼儿期间,孩子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下降到95%;到五年级下降到78%;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几年的义务教育,为什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了如此地步呢?
经过分析,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因素;
过分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学生兴趣: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为荣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只要求孩子文化课成绩好,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尚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仍然没有转变,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这些都是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培養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比如当有老师要求画周围同学头像时,总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要自己找“模特”画,有的还要画自己的家人,有的要画书上的图片,有的甚至要画只小动物。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自己找“模特”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家人的是因为他最熟悉,能画象;要求画书上的和动物的同学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自己拿手的。如果这时教师大怒,以不按老师要求做作业和无理扰乱课堂批评的话,就使学生的绘画热情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意识
因为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是简单的哄孩子玩。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不能认为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更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兴趣
1、改变教学方法
过去有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教法简单化,墨守常规,枯燥呆板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以至学生失去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新激趣: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如在上《多彩的风景》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教师可利用这一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调一调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以情激趣: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比如八年级的《与罗丹游戏》一课,我们的学生没有条件用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来上,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上美术课时,总不能天天“游戏”,长了也呆板,使美术课单一枯燥。要搞好课堂教学,我们还要利用现有设备,培养学生兴趣,上好美术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资料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分层次训练,不要把学生划在同一线上,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分不同的层次进行要求。分层要求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阶段,乘新课程改革之机,要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激发他们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15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