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常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教学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进,教师需要摈弃传统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特别是“满堂灌”“一言堂”这样沉闷的、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倡导“以生为本”的同时,课改的方向不能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不能为了追求“花哨”失去“知识”,舍本求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让语文教学成为“花瓶”,中看不中用。如果教师继续推崇“花里胡哨”的教学,最终只能培养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语文;回归常态;教学策略
語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主要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应倡导两者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还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发展。而在新课改中,我们通过所谓丰富的教学手段,只重视其人文性的渗透,却忽略工具性的教学,让教育教学出现偏差,不能协调前进,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面对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者呼吁语文教学要回归常态。本文主要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谈起,提出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改中的问题
1.盲目追求氛围
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只有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才能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然而我们要正确理解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氛围是为教学做准备的,其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然而,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为“只有热闹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教师为了哗众取宠,运用信息技术、表演等手段,激活教学氛围,特别是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中,人们总是在为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而大加赞赏,认为这就是“好课”。特别是在讨论的环节,貌似学生讨论的越激烈就越能证明学生学得好、学得透。实则不然,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沉默”还是需要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学生在沉默中思考、在沉默中沉淀、在沉默中升华。因此,教师不要盲目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更要注重“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
2.没有限度的表扬
新课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倡导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个别教师却曲解“表扬”,在教学中毫无限度地表扬,无论对错,一律表扬。失去表扬的真正作用,甚至“过度表扬”。如对于上课睡觉的学生,教师习惯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其注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有教师在提问后,睡觉的学生竟然回答对答案了,于是该教师这样表扬学生:“你真厉害,睡觉还能回答对。比一些不睡觉却不会的学生强多了。”听了教师的表扬,该生一脸自豪。在我看来,这个学生以后还会睡觉,因为睡觉回答对问题就可以证明自己“很聪明”。不仅如此,还会有更多的学生上课睡觉,因为教师的“过度表扬”助长睡觉的风气。由此可见,没有原则、没有限度地表扬不仅收不到预设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因此,表扬与批评一样,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恰如其分。有时候,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就可胜过千言万语,只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表扬手段,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常态的有效策略
1.修枝剪叶,回归常态
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侧重点,教学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侧重点进行丰富、深刻的教学,简化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用最简洁的语言调动学生最丰富的感情,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敢于取舍。这样有侧重点的授课,比起面面俱到的讲解,更能凸显文章的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如教学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找春天》一课时,其中题目就是课文的“题眼”,全文围绕一个“找”字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角描写了春天的美好。因此,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定位在“找出描写春天的句子,在反复阅读中感受春天的特点。”围绕这一重难点,学生有的找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句从视觉的角度,描写了春天的细软、美丽;还有的找到“解冻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的琴声吧?”从听觉的角度描写春天。这样的定位主要考虑到教学的整体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活跃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如在学习“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以及“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表演这两个动作,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欢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加深他们的理解。经过这样的侧重点学习,学生不仅突破教学重难点,还激发他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实现教学目标。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侧重点,才使得语文教学变得简单、专一、高效,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提炼重点,化解难点。没有喧哗,简单而真实。
2.熟读成诵,回归常态
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的情绪广泛地调动起来,即加深学生对课文句子的理解和感悟,还让学生对一些重点句子熟烂于心,从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夯实文本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由此可见,充分地运用朗读这一教学手段,不仅是语文教学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更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朗读,可以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在读中让学生感悟文字之美、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对文字的敏锐的感触力。正如古语说的那样“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例如,教学二年级语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是一篇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用饱含深情的笔墨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倾吐着,慢慢地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动于雷锋平凡中的伟大。教学时,教师安排了如下几种读法: 范读。教师运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让学生脱离课本看图倾听,使得学生在直观画面的刺激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并思考:“沿着‘弯弯的小路、长长的小溪’我们听到了什么?”
小组比赛朗读。教师指导学生重点品读下列句子:第一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应读出“急迫”的语气。第二个“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读出“缓慢”的语气,要体现情感的起伏。“瞧”后面的语句要提高音调,深情的朗读。
齐读。要配樂朗读,通过音乐再一次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让学生再次感悟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在心底里真诚地呼唤着雷锋叔叔。在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在说话,我们仿佛看见了在长长的小溪边、在弯弯的小路上,雷锋抱小孩、背大娘,哪里需要奉献爱心,哪里就有雷锋的身影。读完后,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呼唤雷锋,其实是呼唤雷锋精神,让学生要向雷锋学习,甘于奉献。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通过反复朗读,学生积累了语句,丰富了情感,夯实了基础,使得课堂教学灵动而充实,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3.精彩生成,回归常态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思想、独特的见解,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善于捕捉他们思维的火花,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质疑、辩论、解惑中生成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二年级语文《小马过河》时,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教师针对小马妈妈的话,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老牛、松鼠对河水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呢?到底谁说的对?对此,学生的兴趣很高,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老牛和松鼠说得都不对。他的这一说法遭到其他同学的反对:“老牛和松鼠的话都对。因为老牛长得高,所以河水只能‘刚没小腿’;松鼠因为长的较小,所以它说水很深。”教师趁势引导:“既然他们说得都有道理,那小马该怎样做呢?”“小马在妈妈的建议下,通过亲自实践,发现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他刚好可以趟过去。”“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做事不要光听别人说。”“要学会动脑思考。”“要亲自实践。”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深化文章的主题,归纳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生成新的知识。至此,课文蕴含的道理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这样的“生成”课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知识的有效生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道:“有效的记忆不能单纯地依赖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成新知识,这样才能记得最深刻、最牢固。强硬的灌输只能让学生在被迫接受中失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新课改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时代发展的教学理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方式。但在实际运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的本质,科学、有效地运用,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运用不当,只能让课改成为一种摆设、作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策略,让语文教学回归常态,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不蔓不枝,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慕绍艳.浅谈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
[2]佚名.回归儿童本位 探寻发展之道:培本实验小学举行“本道”讲坛开坛仪式暨110年庆典[J].基础教育研究,2016(4).
[3]张春华.返璞归真:打造小学语文简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4]陈莹.寻求本真 追求实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4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