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用低结构材料促进幼儿自发学习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低结构材料简单、生活化、可变性、创造性的特点,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索兴趣,自由自主决定材料在活动中呈现的不同方式并与之互动,乐意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促进自发性学习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低结构材料;自发学习
低结构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充分体现孩子自主探索、自主表达、自发学习的实践活动。我在指导幼儿进行低结构活动时,发现低结构材料具有广泛性、开放性、替代性和可选择性等特点,如何凸显材料的育人功能就显得重要,笔者认为,只要抓住材料投放要点,丰富课程资源,便可以让幼儿自发学习得到保障。
一、 创设自主、多元、高互动的低结构环境,激发幼儿自发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经验的。环境的创设要支持孩子自主选择和自发学习,因此创设能引发幼儿认知冲突,激发幼儿思考和探索有挑战的低结构材料环境日趋重要。
(一) 创设顺应孩子个体发展需要的环境
幼儿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出自于本能,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发展特点、学习风格也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必须创设丰富、开放、动态的低结构环境,并且要以包容的态度,让孩子拥有改变环境的权利,允许不同的幼儿发现符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材料,最大化整合活动环境,从而全身心投入游戏,持续专注自发进行探索和创造,使得每个幼儿都可以基于自己最近发展区获得核心经验。
(二) 创设满足孩子自主探索的环境
在低结构活动中,我园教师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投放生活中随处可拿的纸箱纸盒、瓶瓶罐罐等低结构材料,然后预设隐性目标把所有的规则都隐藏在环境材料之中,鼓励幼儿选择感兴趣能激发探索的材料,用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表达表现和创作,教师不做太多的干预和设定,只是通过一定材料的递进提供和适时的介入,观察和指引幼儿在自己不斷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逐渐探索和寻找答案,不断将游戏内容引向深度和广度,真正做到让孩子按自己的真实意愿去表达和表现。
(三) 创设支持孩子多元互动的环境
我园的户外游戏活动,用来锻炼运动技能的运动场景都是孩子们利用教师提供小桌子、小椅子、小竹梯、小木板、纸箱、塑料圈、轮胎、沙袋及用废旧材料自制的体育器械彼此协商、彼此合作,随意组合搭建而成的,孩子在属于自己的运动空间尽情的感受、探索、创新和自由自在交往,并且不断拓展运动内容。在运动的过程中,孩子是十分忙碌的,由于活动是孩子自发自愿的,能够激发并维持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整个身体处于积极的状态,精神也是十分愉悦的,让幼儿体验运动的乐趣,也让幼儿的天性、运动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并且互动的环境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能协同伙伴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学会了妥协、让步、坚持、共赢。
二、 提供丰富、多变、层次性的低结构材料,递进式投放,促进幼儿自发学习的提升
区域游戏是幼儿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要想最大地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提升幼儿自发学习的特点,低结构材料的有效投放起了很大的作用。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孩子选择怎样的材料,如何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诱发主动的探索和自发学习,作为材料支持者的教师,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应考虑其层次性、递进性,满足不同幼儿的活动需要。
(一)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有层次性投放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技能、动作和心理上的发展有很大差别。同时,不同的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从而导致幼儿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逐步增加难度,使得各个层次的幼儿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以数学区为例,我们在各年龄段投放的材料就有明显的差异。在小班时,我们会投放一些根据数量套戒指、夹夹子的材料,让小班孩子在简单的操作中学习数与量的对应,同时顺应小班幼儿身体发展特点,锻炼幼儿的小肌肉以及手眼协调能力。而到了中班,我们会投放一些诸如拼蛋、拼蝴蝶、钓鱼等材料,不仅在数字上有所增加,难度上也会有所提高。到了大班,我们会投放扑克、瓶盖、火柴棒等,让幼儿根据数字和点数进行配对、复习10以内的分合、学习加减法、认识数字等等。
在同一个年龄段,我们也会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如,同样是学习加减法,我们会投放实物卡片让幼儿进行点数,在点数的基础上学习加减法,满足能力较弱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也会投放数字卡片,满足能力较强的幼儿的发展需要。这样,缺乏自信的幼儿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展较快的幼儿也能不断看到前进的方向。
(二) 根据不同活动阶段的需要,递进投放材料
在活动中,我们提倡对材料的投放方式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根据孩子引发的问题链,递进式投放材料引发孩子持续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多种经验。以“百变小竹板”为例,我把一张旧竹席拆了,把竹片尝试性投放到区域活动区,但数量不多,小朋友拿起小竹片,在桌上摆出不同形状的物品,比如小花、太阳等。刚开始她们就发现拼出的造型在同色的桌子上并不能很好的显示。这时,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尝试用纸张衬底,但不理想。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想不出更好的东西。老师适时给予帮助,投放泡沫板作为底板。当他们完成作品之后,又发现小竹片单一的颜色不好看,于是我又增加即时贴,让幼儿将不同颜色的即时贴贴在小竹片上。一段时间后孩子对搭建立体的“建筑物”感兴趣,于是我提供大量的小竹片探索新玩法,并在基本材料之外增加了很多辅助材料,让孩子自主自发在不同材料的游戏中发现问题,延伸出新的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是活动的主导者,他们自发寻找材料,自主建构,在幼幼互动、师幼互动中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三、 教师适宜性的介入和指导,夯实幼儿自发学习
教师作为幼儿主导的环境和活动材料支持者,在材料投放后,教师要观察幼儿是否对材料感兴趣,是否愿意去使用和探究,反思材料中蕴含的能力要求是否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采用递进式投放对材料进行调整,充分发挥低结构材料的有效价值。
教师作为幼儿主导的环境和活动材料合作者,应该提高对幼儿活动行为的敏锐感和判断力,从幼儿的视角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并据此跟进孩子活动的发展,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适度介入,引导孩子主动作用于环境和材料不断创造出新的玩法,新的经验,获得新的发展。
总之,低结构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创设、丰富多变的材料以及孩子自主自发的学习和探究必定造成教师难以用固定的模式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只有紧随孩子游戏脚步,及时调整材料投放思路,不断调整教育行为策略,把握好以幼儿自发学习为核心和尊重孩子个体差异为指导的关系,让幼儿在隐形的教育环境中快乐的游戏,自主和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美国]布鲁纳(J.S.Bruner).教育过程.邵瑞珍译,王承绪校[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5.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黄毅芳,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机关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96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