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又离不开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要让学生熟练掌并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案例,浅显论述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现如今,核心素养引领整个教育行业的时尚潮流。核心素养,说到底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各个学科的特征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学科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初中语文而言,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六个层次,即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善读,即会阅读,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人良好的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和阅读技巧等。下面笔者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浅显论述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以课前预习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读能力,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认读生字词的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比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他们完全能够凭借一些工具书自主学习相关生字词。而学生凭借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也正是培养他们认读能力的一个过程。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扎实做好预习工作,那么他们的学习效益也将大幅提升。然而,学生怎样才能在课前扎实做好预习工作呢?认读生字词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而认读生字词也是培养学生生字认读能力的绝佳时机。
《沁园春·雪》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即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生字词。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主认读与理解本课的生字词“分外、稍逊、折腰、数风流人物、妖娆、竞折腰、成吉思汗、原驰蜡象、一代天骄、略输文采、惟余莽莽、顿失滔滔、红装素裹”等。学生在自主学习这些生字词的读音与释义的过程中,他们的认读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
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前预习就好比是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的一把有力抓手。随着学生认读能力的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就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二、以理解文本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仔細审视一些阅读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理解能力差。具体而言,就是这部分学生无法透过课文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深入透彻地理解这些语言文字的深层次内涵。正因为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内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始终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为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教师总是会在整体把握教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托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等,潜心设计一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这些阅读教学活动就好比是引领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文本内容的一扇窗户。立足于这些文本活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更为全面准确、透彻深入。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够逐步得到培养。
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指引学生在感受这首诗歌韵律美、形式美的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更为准确透彻地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与主旨大意,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链。问题一: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人间四月天真是春天的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百花吐蕊是这个时节的显著特征。正因为如此,以“四月天”为喻,就可以突出“你”明净、美丽、澄澈的特征。问题二:诗人心中的“爱”是通过描写“四月天”中的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诗人生动形象传神地把无形的爱化作了有形可感的美好景物,如,月圆、白莲、燕子、云烟、百花、细雨以及繁星等有形的美好景物将作者无形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一步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以阅读文本内容为契机,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更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以阅读经典为途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阅读一篇美文,不仅能让人心旷神怡,还能提升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篇美文佳作中蕴含着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对于一些鉴赏能力比较弱的学生而言,他们是很难真切感受到这些美的。因此,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文佳作中的各种美,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美文。在学习这些经典美文时,教师要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以阅读经典为途径,提升自身的阅读鉴赏能力呢?实践证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欣赏各种经典美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举例来说,《乡愁》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是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无论是在艺术上的巧妙构思,还是在韵律上的音乐之美,无不洋溢着美感。学习这首诗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大意与思想内涵,还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首诗歌的各种美。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构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结构美等。而这,也正是提升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 当然,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中的经典美文,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教材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美文,进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等。
四、以合作交流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简单来讲,就是阅读者对阅读文本的表达形式、思想内涵和主旨大意等进行评价的能力。阅读者对阅读文本的评价不仅彰显了他们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还凸显了阅读者对文本内容以及思想内涵所持的态度、意见以及看法等。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对于文本内容所持的意见和态度也会大相径庭。也正因为如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围绕同一篇文章做出不同的评价。
有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一方合作交流的平台。立足于这方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就会彼此深入交流自己对于文本内容的所思所想,即每一位学生都会对文本内容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
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合作交流活动。在这些合作交流活动中,教师要鼓励与引领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评价。某学生对于诗歌中的四种“意象”进行了评价,具体如下: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分别代表了漂泊、隔离和诀别等,承载了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由此可见,在教师潜心搭建的合作交流平台中,学生不仅能够更为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切实提升自身的评价能力。
五、以学法指导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各种各样的阅读技巧就好比是扫清学生阅读障碍的一种利器。对于一些没有熟练掌握阅读技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也是不如人意的。因为学生缺乏阅读技巧,所以当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遭遇各种困境的时候,必然就会显得无所适从,整个阅读过程也就会被搁浅。
因此,为了扫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学法指导为契机,学生就可以逐渐掌握各种阅读技巧。而一旦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阅读技巧,他们就能在阅读过程中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阅读技巧,摆脱各种阅读困境。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整个阅读过程的效益也就会稳步提升。
举例来说,在教学《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以学法指导为契机,指引学生熟练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具体如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文中表示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的语句。于是,學生就会一边阅读课文,一边画出重点语句。
还比如说,在这堂课中,教师明确指出:“如果在一段话当中出现‘总之’‘归根结底’‘所以说’等这些词语,作者很可能是在表述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知道了这一点之后,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迅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意图。而这,也正是一种阅读技巧。
显而易见,对于初中生而言,语文课堂是他们掌握阅读技巧的重要场所。而学生要想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阅读技巧,还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语文课堂中熟练掌握的阅读技巧去进行扎实高效的课外阅读。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为了循序渐进、富有成效地提升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作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教师可以将理解文本看作契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将阅读经典视为途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将合作交流当作平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教师可以将学法指导看作契机,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而随着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的提升以及阅读技巧的丰富,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当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之后,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自然也会节节攀升。
参考文献:
[1]雷自夥.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阅读能力培养[J].教师,2017(7):27.
[2]宋甲.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几点感悟[J].考试周刊,2018(35):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02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