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拓展 有效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拓展环节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延伸,也是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化与提高,有效的教学拓展,能让课堂教学再度升华。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拓展时存在多种“失度”问题,拓展题应有的发展性空间得不到实现。因此,设计小学数学拓展题时,需要立足于“适度”视角,辩证把握好“深与浅”“宽与窄”“取与舍”三对关系,使之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适度;拓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拓展能够使所教内容得以升华与总结,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提升教学效果。凡事均有“度”,一旦“过度”,则会导致效果适得其反,小学数学拓展教学环节亦是如此。
一、拓展中的“失度”问题
(一)难度太深
设计拓展习题,有的老师片面地认为,拓展题一定要足够难,于是设计了一系列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这样的习题,只着眼于少数几个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却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了探究的自信与激情。
例如,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呈现如下拓展题:
将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变?周长怎么变?
本节学生还没有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能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来比较面积的变化。但在剪拼过程中,图形的周长发生了变化,对回答周长如何变化造成了干扰。所以,在此处设计本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似乎难度过大。
(二)范围太广
部分老师在拓展延伸时费尽心思挖掘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资源,甚至下节课或以后的学习材料整合在一起。这样的习题,部分学生也会为教师新奇的延伸而兴致高涨,但更多学生无能力应付。
例如,在学习《方程的意义》内容时,设计如下拓展:
出示:180元,买了3个玩具。
根据这信息,你能列出方程吗?没有未知数怎么办?
列出的方程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这时方程表示什么?
本题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本节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后面的学习内容,用后续的学习内容作拓展,这样的拓展效果肯定不理想。
二、拓展时的“适度”策略
(一)合理把握“深与浅”——深度适“群”
“深度适群”是拓展教学有效的必要保证, 拓展延伸需要的知识基础一定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至少可让绝大部分学生尝试解决。
1.立足群体认知水平
设计拓展题,必须要找准全体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考虑全体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与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让拓展的问题努力靠近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教授《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时,在最后的教学拓展环节,便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有一块正方形菜地,一面靠墙,三面围篱笆,篱笆总长度为 24米,请问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这类拓展题紧紧扣住了本节课所教的知识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在面积公式基础之上,但又略高于简单公式的运用,需要学生稍微“跳一跳”才能“够着”。
2.关注群体发展需要
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为了体现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作用,设计了以下拓展习题:
简便计算下列各题:
167×19+167
28×225-2×225-225×6
39×18+33×39-39
这样把乘法分配律的结论在习题中进行拓展,提高了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顺着学生的需要展开。
(二)适度把握“宽与窄”——点面适“宜”
1.注重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授《小数乘小数》相关内容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①算一算、比一比,能够发现什么?
0.48×1.3=? 0.48×1=? 0.48×0.7=?
②巧妙计算:23.4×0.9=? 3.8×10.1=?
而实际上①题涉及的是积与因数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已做讲解;②题中的巧妙计算实际是后续课程中的小数乘法简便计算。这样不但会占据一定的课堂时间,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应当清楚认识到本课的重难点在于积的小数点处理,因此,在拓展环节中可结合这一点深入设计。
2.深化思维训练
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练习时,出示三组题目:
①125×16 125×8×2
②250×24 250×4×6
③501×20 500×20+20
④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7×250 250×32 125×64 9×125×8 36×250
48×125
⑤奶牛场养了25头奶牛,每头奶牛每天吃草12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奶牛30 天一共吃草多少千克?
⑥新新小学新买来45套单人课桌椅,每张课桌148元,每把椅子5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这样处理,把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结论在计算练习中进行了拓展,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因此,设计拓展题应适当地引申、拓展、调整和重组使得数学教学真正顺着学生的需要展开。
(三)艺术把握“取与舍”——取舍适“需”
1.取舍适需
数学拓展延伸環节是课堂学习的延伸与发展,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但它却不是课堂的必备环节。
比如,小学低年级中许多内容浅显,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偏低,倘若拓展过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其次,拓展环节是否有必要,还应视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如果学生整体能力突出,则可适度深入拓展,倘若整体能力一般,则更应重视基础的掌握。
2.学会放弃
也许,你觉得你设计的拓展都是精品,但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把所有拓展题全部抛出,就会出现“紧急上场”,又“仓促下阵”的情景。这时,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一或两道习题展开探索,其他习题可以当作课后拓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拓展设计需要提高重视,应掌握好“度”,从实际出发,做到内容适当,难易适中。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拓展 拓开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偶得[J].教学学习与研究,2014(18):60
[2]黄龙玲,邹立坝.让数学习题更“深广”——小学数学习题二度开发例谈[J].小学数学教育,2015(6):11
[3]龚昌盛.小学数学拓展教学的策略之我见[J].小学教育,2016(12):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2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