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探索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樊志祥

  【摘 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时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数学思维可以不断发展,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教师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且富有个性地学习,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探索;方法
   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教学,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之处。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意义,并教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科学探索和积极探索,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教师教好与学生学好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和教师的亲密度指数高、相处模式合理,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迈开步子、放开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其探索欲望,增强其探索动机,有激情、有意志地去钻研、去探讨,而教师则更多扮演解惑者的形象。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调节自身的心理,改变传统的对教师的看法,把教师当作朋友,学习的伙伴,勇于和教师交流,敢于和教师探讨,双方共同营造一个活泼、民主、严谨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偏好程度,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助推器。对于刚刚步入小学校园的学生而言,小学数学知识不仅知识量大,且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而导致知识与身心发展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强行灌输,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结合教材的基础上,以现实中的场景为依据,创新方法、改善制度,创造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场景,以方便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教学情景
   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时,应该首先了解本年级学生的心理,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只有了解学生的喜好,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使数学计算与问题解决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就应该创造计算的情景,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联度,这样能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该创设相关情景,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例如,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班级要舉办跨年晚会,需要购买一批演出服,本班级共35名学生,演出服上衣20元,裤子35元,那么,一共需要多少钱?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先算出衣服多少钱,裤子多少钱,然后相加在一起,这种办法当然不是最简单的。要想快速巧妙地解决此类,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即乘法结合律,这种办法既能够简化计算量,又能快速解题,这种办法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结合。
   四、优化习题教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有机渗透,要注意强化课堂训练,优化习题形式。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共性学习难点,并帮助学生探索方法,有效提高学生解题速度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经常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普遍无法很好掌握的习题,帮助学生多运用数学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习题训练,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题思路,或者能够拥有一题多解的能力,这样再遇到相应类型的题目时则能得心应手。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题往往都是单纯的计算或解决问题,题目与题目之间缺少关联性,所呈现的习题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分析练习题型,将题型重新整合,以“套餐”的形式布置训练题型,同一类的题目有助于学生充分掌握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这种思维又被叫做扩散思维,就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来的一种扩散性的思维模式,通常这种思维表现为视野广阔,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通常这种思维运用到数学的学习上就是“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或者一道题目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思维也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一种有机结合思维。
   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
   小学教育分为六个年级,年级之间具有差异性,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切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授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探索的思想。对于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数学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例如,在讲解克、千克、吨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说:“大家联系实际生活思考一下,这三个重量单位可以用哪些物体来代表呢?”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无概念思想,让他们切实体会到三者之间的差距。类似的引导场景还有很多,教师要时刻提醒、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其接触新事物、新数学知识,可以从简单的提问“为什么”开始,然后逐步加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索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指的是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剖析并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呈开放性、自由性、创新性,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教师要采用鼓励性的话语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发现、解决、总结和反思问题的好习惯,成为一位合格的“做数学”的人。例如,学习“认识乘法”这一内容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乘法是简易的加法。让学生算“3个5”相加,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写出来并算出来。但如果让学生算“3×5”,学生便会觉得很困难,不会操作也不明白怎么算。加大难度让学生算“20个2相加”,这时他们便会觉得操作麻烦,费时费力,此时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探索,让学生寻求简便方法,并进行讨论,此时引入乘法的知识恰到好处。在初步掌握了乘法的学习后,学生便会用此来解决各种问题,能够充分体会到乘法的便利,学习主动性会大大提升。
   小学生是朝阳,有生气,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好奇,这时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教学,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之处。此外,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意义,并教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科学探索和积极探索,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其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桓.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索能力培养[J].中外交流,2017(45)
   [2]张宝珠.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几点做法[J].新课程·下旬,2016(7)
   [3]鲁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4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