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环境与人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环境与人物是小说教学的重要要素。教师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环境与人物的剖析,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二者的重要性,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对此,文章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环境以及人物进行简单的梳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人物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要提升对教学中环境以及人物关系的重视,要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了解不同环境之下人物的不同特征,通过对环境分析了解人物的变化以及命运,进而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加强学生的印象,这样才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一、环境为人物活动奠定基础
  环境描写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两种类型。其中自然环境就是时间、地点以及景物等内容,最为主要的就是景物描写;而社会环境就是人物生活年代背景,在文中并不会着重描写。
  在初中语文中,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就是为烘托故事情节,让人们真实了解故事内容;而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以及生存环境等会进行梳理,这种梳理可以烘托人物的价值观念,為学生分析人物行为奠定基础。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就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以“乐”为中心,通过白描的手法,简约生动的描绘了百草园,通过对碧绿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叫天子、油蛉、蜈蚣、斑蝥、何首乌、覆盆子等生动的环境描写,充分的烘托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各种环境描写为三味书屋中沉闷以及人物活动奠定了基础,是一种较为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
  二、环境为人物行动的提供了基础
  周边的环境会对人物的行为产生各种影响,对人的客观认知以及生活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的行动,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都会在特定的阶层中出现,人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其展示的各种行为就是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的基层性特征。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描写了叔叔于勒在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们将其看做流氓,叔叔被扫地出门,到了美洲赚到了钱,发了大财,成为家庭的“福星”,在叔叔还是“富翁”的时候,家里在言谈举止中出来的是骄傲,甚至也为二女儿的婚事起到了帮助的作用;而在发现叔叔在船上卖牡蛎的时候,自己发财的梦想化为了乌有,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也成为泡影,甚至影响到了女儿的婚事,于是全家改乘圣玛洛船回来,避免再碰到于勒。这种两极分化无疑不揭露了家人的趋炎附势、嘴脸。而在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也充分的揭露了人物内心想法与趋炎附势的性格,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进一步的证明力环境影响人物行动的观点,也说明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环境影响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以及发展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文章的内涵,是一种生化,通过对文章中人物情感的分析,通过多元化的手法充分的烘托人物的形象,可以为人物性格形成奠定基础。环境塑造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往往就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会养成不思进取的习惯。例如,在鲁迅的《社戏》中,充分描写了童年时的江南水乡的优美,在缓缓的河流、绿油油的田地中,有着整齐的村庄、在碧蓝的天空中人们安静祥和。何种环境的描写,充分的表述了在这种美好环境之下人们善良、向往自由的心态,也验证了环境给人物性格带来的影响。
  同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任务的命运,通过对不同环境的刻画分析,充分的解释了人物的命运,环境对于人的性格产生直接的影响,而性格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在《孔乙己》中,主要描述了在封建社会环境中,孔乙己在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之下,在困苦的生活中受到麻木不仁人们的嘲笑与讽刺,人们对孔乙己进行了无情的嘲笑。而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烘托了人们麻木不仁,畏强凌弱的性格,而孔乙己则是封建社会中受尽人间冷暖。孔乙己的悲剧是无可不免的,而鲁迅先生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充分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丑陋,通过环境的描写预示了人物悲惨的命运。
  四、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明确环境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基于辨证的角度分析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基础、根基;也是影响人物性格命运的基石与前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综合以上几点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人物形象,了解不同环境之下人物的不同行为、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进而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价值。
  参考文献:
  [1]石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环境与人物[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6(24):40-41.
  [2]唐伟章.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建构人文化的物质环境[J].都市家教月刊, 2013(5):153-153.
  [3]浦仕光.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 2017(15):00200-00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150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