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同溪
摘 要:学贵有“疑”,学生的“疑”是触发自我思考或反思、顿悟、融会贯通,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质疑是密不可分的。怎样的时机、怎样的“疑”问才能触发学生的神经、思维,激发出学生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呢?主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探讨总结。
关键词:思维;有效;运用
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要经过观察、分析、对比、概括、探究等一系列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反复训练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培养策略;“疑”是学习的开始,“疑”是打开思维的源泉,没有“疑”问的思维是低效的、没有目的的,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就谈不上思考了。因此,促进学生有效思考的关键策略就是提高“疑”问的思维含量。本人现就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以“疑”激趣,有效参与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只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注意力,思维才会更活跃,才会积极参与,才有内驱力。好好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氛围才会好,课堂效果才会更好,显然,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奇数与偶数”时,环节设计如下:
师:打开某一商场开张时的参与者摇奖视频画面。
参与摇奖的条件:购物满200元以上(包括200元)。
摇奖的规则是:参与摇奖按下红色的开始按钮,圆盘滚动,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开始数几格,数到这一格上的奖品就属于摇奖者。
奖品:奔驰汽车、摩托车、50英寸彩电、山地自行车、冰箱、铅笔、布娃娃、小刀、橡皮擦、学习笔记本。
同学们,看着屏幕里的人们正在摇奖,个个卯足了劲,为他们加油,唉,就差一点点,怎么又是差一点点……
“不对,有问题。”一个学生大声地说。
师接着问:“什么不对?”
同学们马上回过神来,立刻附和道:“对啊,为什么他们每次都只能得到一些小奖呢?到底有什么秘密?”
此时,学生的兴致被激发了,被这不寻常的现象吸引,为探索新知起到很好的积极的情感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发现为什么奇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大奖,偶数号中的奖品都是小奖的奥秘。当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又及时设疑:“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大奖呢?”一语中的,学生的兴趣再次被点燃。
可见,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也是求知的基础,兴趣也是推动学生思考的良方,要使学生学得好,就得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疑”促练,灵活运用
数学是什么?我认为,数学能解决问题,而且能灵活解决问题,是一种富于神奇的思维、举一反三、充满智慧的工具。课堂上学生只有把握住数学本质,排除非本质因素的干扰,才能更好地发现隐藏在数学内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甄别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学生才能融会贯通,掌握一题变成掌握一类题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前做习题一味模仿的方式,只是模仿形式,没有质的改变或升华,智慧无法得以展现。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后,课堂练习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高年级同学排成一队在护送小朋友,队伍全长40米,每两人之间相距5米。一共有多少人?
生:40÷5=8(个),8+1=9(人),这是首尾两头都要种树的情况。
师:提高语调,请你再大声地重复一遍。
师:同学们都听清楚了吗?这明明是同学在排队呀?怎么说成相当于种树?
当学生出现这种透过本质看清问题的精妙的回答或想法时,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善于“接话”,给予交流分享,更有启发性,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從而再次建构了“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思想。
三、以“疑”促辩,厘清事实
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深入思考或反思,才会引起思维的冲突,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就能充分被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就会被激活,生生对话,越“辩”越清,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神来一问,直指问题的实质,真有“拨开云雾见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和喜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这课的后半部分时,当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后,已经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0的原因和结论。学生明白后,教师提出:“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但我们在足球比赛中经常看比赛的成绩1∶0或2∶0,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一下子就愣住了,思维立刻被激活,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行讨论,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教师再次把问题抛出:“足球比赛的比分记录和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有什么不同?”学生的问题思维彻底被激活,最后教师总结指出:足球比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是具体的数字而不是倍比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使学生明确其区别以及其中的道理。
总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数学课堂上只有设计出核心的“疑”问,紧扣学生的认知冲突,戳到学生的心坎,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思考,使思维走向深刻,这样,就能真正使数学课堂“蓬荜生辉”,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杨继红.促进学习反思 提升思维品质[J].新课程学习(中),2010(12):110-111.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04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