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彤
摘 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美育作用,因此人们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创设有效的情境。就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进行分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情境
现阶段人们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讲解教材知识、手把手教学的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将被灵活、高效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所代替。情境教学是将诗歌、游戏、音乐和风景等和美术教学有效融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强化教学效果。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来创设情境,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有效加强美术学习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美术学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来感受美术的魅力,体验美术学科的感染力,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通过多感官刺激来强化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1]。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美的感受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小学生对美的感受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采用情境教学就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对学生以后的价值观念形成都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2]。另外,将情境教学应用到美术教学中,能够通过情境的创设来让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和活跃起来,让小学美术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和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
1.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渲染情境的有效方法,美术和音乐都属于艺术学科,而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来渲染情境,通过跳动的音符和优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刺激学生的听觉,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强化学生对美术的体验和感悟[3]。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音乐和美术来教学,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段的音乐,引导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绪,将听到的东西画出来。例如,教师可以用音乐播放下雨的声音,滴答、滴答,雨声时强时弱,时远时近,时快时慢,通过声音来加强学生对雨的认识,创设情境,刺激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美术创意,从而画出优美的雨景图。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来渲染快乐的、悲伤的意境,让学生在合适的意境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
2.联系生活展示情境
小学美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来强化美术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找寻美术知识,发现生活的美,并用画笔将生活中的美画出来。例如,在学习《鸟语花香(工藝设计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并能够独立设计花鸟图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来展示情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大自然的美丽画面,在美丽的森林里,到处都是大树和美丽的花,花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白色的、黄色的……森林中还有飞来飞去的小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采用实物演示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创设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知识,增强对美术的感受。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将实物引入美术课堂中,通过实物来演示情境。例如,在学习《花花绿绿的糖纸》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涂画,激发学生做手工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教师就可以将实物引入课堂,采用实物来演示情境。教师展示各种各样漂亮的糖纸,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欲望,然后准备相关的材料,包括小片白纸、颜料笔、废纸团、小橡皮以及固体胶等,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制作漂亮的糖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实物演示情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对教学内容保持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三、结语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来创设美术教学情境,采用实物演示情境,联系生活展示情境,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来渲染气氛,营造美术学习情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美术学科的感悟和体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岳.浅析教学情境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教师,2018,26(3):84.
[2]陈阳光.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104(20):65.
[3]周善霞.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8,652(32):12-14.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21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