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能源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对策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瑛媛 徐泉 周红军

  摘要:跨学科教育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的重视,新能源行业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为解决某一自然科学问题,需要集成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文章分析了新能源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新能源领域研究生的质量,为社会输送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跨学科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能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229-02
  一、引言
  学科是指具有明显边界的详细知识领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单一学科的研究具有局限性,从而阻碍创造性的突破。而跨学科研究着眼于整个系统的动态,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超越学科界限,质疑方法、目标和假设,重新整合新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来研究某一科学问题。在跨学科的研究过程中,保持每个学科的自主性的同时进行交叉融合,为不同学科背景合作探讨扩展空间。
  近年来,世界各高校逐渐重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工作,如美国通过跨部门和机构的协作使得研究生在掌握主要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事跨学科研究,以跨学科人才培养推动跨学科研究[1]。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加强系统谋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推进机制[2]。2017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正式推进[3]。“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高校要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必须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
  新能源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集成了许多不同的学科,包括但不限于工程、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地球科学、经济学、人类学、商业和心理学等,这些学科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整合学科的知识,以解决能源挑战,构成跨学科的新能源系统研究。尽管跨学科研究在开发新能源技术、制定新能源政策和新能源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但在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本文围绕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提出新能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旨在提升新能源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新能源领域优秀人才。
  二、新能源领域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新能源领域研究生培养方面,国内高校纷纷成立新能源相关研究院,如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车用新能源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研究院等。这些研究院顺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需求,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积极参与全球的能源变革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我国新能源领域技术发展。研究领域涵盖氢能、电动汽车、生物质能、节能减碳、新能源经济政策、能源环境工程等方面,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然而培养专业不尽相同,如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低碳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都能从某种程度上促进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新能源领域需要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然而,目前在探索跨学科培养模式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1.以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考核不利于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发展。在现行体制下,难以突破现行的学科评价机制。尽管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成立新能源研究院,以学科交叉研究为重点,然而研究院平台的建立仍然是传统的“自上而下、项目主导、科教分离”的单一学科模式,学科点评估、教师年度考核、专业认证等仍然需要归属某一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考核导向仍以传统的单一学科为导向,这阻碍了跨学科科研的发展以及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2.高水平师资力量匮乏。目前,具有跨学科研究背景的高水平师资力量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交叉学科面临的共性问题。由于新能源领域的社会属性,解决某一科学问题,需要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例如,在电动汽车的研究项目中,综合需要化工、机械、材料、自动化、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在电动汽车的整体设计、数据收集及研究结果和建议方面进行持续的协作,科学的跨学科合作可引发创造性思维,增加研究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交叉学科的归属问题以及引进人才的专业限制,加剧了高校新能源领域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高水平师资力量匮乏成为影响新能源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障碍之一。
  3.研究生生源不足,招生困难。高校研究院体制的新能源领域研究生培养,由于学科历史原因、研究院体制模式、考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较低,优质生源率较低[4]。再加上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配套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对跨学科的研究生毕业生认可度不高,进而更加影响研究生的报考,形成非良性循环。
  三、新能源领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搭建跨学科交叉平台,推进新能源学科的发展。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据统计,20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466位科学家中,41.63%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特别是最后25年,具有跨学科背景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占获奖总人数的49.07%,充分表明,跨学科知识结构是培养一流人才的核心要素[5]。尤其在新能源领域,国家加速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给新能源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搭建新能源跨学科交叉平台,建立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以跨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打破学科壁垒,推进新能源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
  2.吸引优秀人才,为新能源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承担新能源领域重大科研任务,聚集多学科资源进行跨学科研究,创新体制机制,在新能源学科交叉平台上,从实验室与设备方面提供保障,从人员与资金配置方面提供支持,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并以此带动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
  3.创新培养模式,跨学科教学反哺跨学科科研。从研究生招生方面,完善跨学科研究生招生体系,创新研究生招生机制,为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制度层面的支持。如导师可申请跨学科招生、实行双导师协同培养模式、设置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基金等,促进多领域多学科交叉互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跨学科课程培养的综合训练,制定并执行特色化的学科交叉培养方案,使学生对新能源领域有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新能源前沿讲座必修课,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新能源行业的理解以及研究进行教学,通过研究生的跨学科教学反哺跨学科科研,进而增加研究生对新能源领域的理解,促进跨学科科学研究。
  四、总结
  “技术融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技术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能源领域,需要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解决所涉及的复杂且紧迫的自然科学问题。新能源领域的研究生培养更需要跨学科培养模式的创新,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育,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优秀人才储备,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岚,陶涛,周笑南.跨学科研究生核心能力及其培养途径——基于美国IGERT项目的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5):61-68.
  [2]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5]64号.
  [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R].教研函[2017]2号.
  [4]张瑛媛,姜桂元,周紅军.高校专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招生困境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51-53.
  [5]黄俊平,陈秋媛,瞿毅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5):39-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