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海燕
摘 要:数学是一门以抽象度高、逻辑性强而著称的学科,也正因如此,许多学生都对数学心存畏惧,而且学生自身也将在数学学习中面临着许多难以攻克的学习问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要积极组建学习共同体,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与学习体验,丰富而有效的生生合作可以促使他们共享数学资源,切实优化初中生的数学进步。本文将从以异质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丰富合作探究教学活动、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拓展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范围四个角度来分析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教学策略
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要改变独立学习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助关系,使其以集体、团队、小组的形式来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一个成员的智能优势,扬长避短,切实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常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一直都是以教师主讲为中心的,学生一般是以机械接受的方式来获取数学知识的。长此以往,初中生将在惰性思维的负面影响下失去学习自觉性,难以及时根据认知需求展开自主探究,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既要借此完善学生的不足认知,也要借助生生的相互监督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学习数学知识。
一、 以异质小组形成学习共同体
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最基本的教学问题,即学生是否可以真正从学习共同体中获取智力进步与能力提升,关注的是本组成员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是否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第二个问题则是教育公平问题,即组际之间的数学水平是否能够保持一致。常规的初中数学教师虽然会组织生生合作,但是生生组合方式比较随意,导致数学资源分布不均,合作活动依然是以尖子生展示自身数学学习才华的平台,难以真正面向学生全体。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以异质小组组建学习共同体,保证组际同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現有水平,体会如何与人合作学习。
就如在组建异质学习小组的时候,笔者就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数学素养水平,根据各个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与数学学习表现构建了4人异质小组。首先,笔者认真归总了本班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的平均成绩,据此初步将学生分成了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然后,结合课堂观察记录表,笔者再次进一步细化了学生分层情况。第一层学生是由数学考试平均成绩处于“优等生”阶段、数学学习态度端正、喜欢学数学,而且可以在数学课堂上紧跟教学节奏而提升自身原有认知能力的学生群体。第二层学生是指数学考试平均成绩处于“中等生”阶段,对自己要求较高,能够端正数学学习态度,而且能够按照常规解题思路解决数学问题的学生群体。第三层学生是指数学考试平均成绩处于“学困生”阶段,不喜欢学数学,存在放弃、敷衍了事学习心态的学生群体。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二层学生的人数总和基本是其他两层学生数量的总和,所以笔者会让第二层学生自由组合,两两一队,然后再与第一层学生、第三层学生相互选择,初步构成4人小组。待学生自由组合结束之后,笔者会重新观察各个小组的成员分配情况,小范围调整各个组合的成员,确保组际之间的公平性与均衡性。如此一来,笔者不仅可以组建异质的学习共同体,还可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以便让学生实现更好的互助学习。
二、 丰富合作探究教学活动
合作探究活动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目的,既可引导学生以探究形式参与数学学习,也可避免学生因为个人认知不足而丧失探究能动欲望情况的发生。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已经将探究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因为探究与常规的“灌输”不同,前者看重的是学生自主生成与建构学科知识意义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为了解决某个学习难题而自主展开资料调查与分析、问题分析与解决、质疑与创新、交流与辩论等多种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切实掌握学好数学的客观规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丰富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切实发挥学习共同体的最大作用。
就如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要求学生通过4人小组形式探究了本课重点知识,希望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智慧潜能。首先,学生能够凭借已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掌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懂得了平行线的定义与平行条件,已经为本课探究做好了充足准备。其次,初中生本身便有一定的探究需求,而学习共同体模式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底气,所以他们对本轮合作探究任务的响应度很高。因此,学生便自主分工合作,积极探索了证明直线平行的客观条件。在探究时,4人小组需在方格纸上绘制两条平行线与第三条拦截线,然后利用三角板测量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记录角的度数,观察角的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学生可以再次绘制其他的平行线与拦截线,根据定义找出同位角、同旁内角与内错角,然后测量角的度数。或者,学生也可以通过非平行关系的直线来反证这一结论,证明只有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才有相应的相等或互补关系。然后,异质小组要认真总结探究结论,与其他小组共享,由此展开组际交流,共享探究成果。如此一来,学生便可自主探索出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而再由笔者进一步提炼探究结论,便可进一步优化初中生的数学知识结构。
三、 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本身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发生的,具有即时、一贯性特点。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初中数学教师一直都认为考试才是落实教学评价的一种主要手段,导致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唯一途径。然而,初中生无法保证自己的数学考试成绩一直处于稳定进步的状态,一旦成绩发生退步,或者停滞不前,学生便会受到打击,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针对这一现实,新课改提出了改善教学评价手段、主体、标准等评价因素的改革建议,指出过程性评价应该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优化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以实时、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分析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合作学习水平,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改善自己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具体表现。 就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针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行为展开了客观评价。首先,学习共同体内部成员需要自主评价、相互评价,客观分析小组成员的探究表现,借此训练初中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比如,有的小组客观认可了本组成员存在合作程度不高、互助意识不强的问题,指出本组成员存在过度依赖组长的现实问题,缺少配合。也有的小组分析了本组成员的进步表现,从本组成员一开始互不熟悉、交流较少的时候对比了现在每个成员都在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解题思路的进步表现,指出加入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让自己十分开心。而且,这个小组并未一直表扬与肯定自我,也指出了本组成员存在纪律问题,而且有时候会跑题这一学习不足。面对学生的自我反思,笔者也及时提供了教师评价,展示了课堂观察记录表,根据自己对学生合作程度的观察进行了评价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学习共同体的合作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实施合作评价时,笔者会一直以“你们”“这个小组”等带有集体性质的语言展开整体描述,希望学生可以意识到每个学习共同体都是一个集体、不可分割,且学生个人就代表着整个学习共同体的形象,希望学生可以相互约束、相互扶持。
四、 拓展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范围
大多数教师认为,数学课堂上的合作探究是实施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因为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数学新知的主要途径,所以会十分关注课堂合作探究的教学进程,并未在课下学习环节组建学习共同体。对于初中生来说,课下学习时间十分宝贵,是他们复习旧知、做作业、预习新课的重要环节。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放松与娱乐而放弃课下学习机会。然而,课下学习是提升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初中生课下学习的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师便要积极拓展学习共同体的教学范围,让每一个学习共同体内部的成员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以便使其在课后学习环节也能实现有效进步,从而切实优化初中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
就如在“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整理了水箱变高的经典例题,要求学生在课堂检测时积极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但是,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难以根据水箱变高的题意来建立正确的一元一次方程式。对此,笔者要求各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后自觉展开课后辅导,自主分享自己的方程学习经验与解题思路,然后帮助本组成员解决认知不足。另外,在作业订正环节,笔者也经常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比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教学结束之后,笔者便针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应用问题设计了数学作业,要求学生及时写作业。然后,初中生便要在4人异质小组内相互传阅本组成员的作业,对比答案与解题思路,汇总存在不同答案的问题。然后,学生便需二次解题,初步修改错误答案。进而,学生便可在小组内讨论各个练习题的解法,及時订正数学作业,互帮互助,从而切实改善作业质量。如此一来,初中生就可及时学习同伴的解题思路,初步解释个人疑问。之后,各个学习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分析本组成员难以形成统一结论的作业题,从而进一步优化作业订正质量。
总而言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为了弥补学生个人认知能力不足这一客观现实问题,而初中数学教师也要积极借助学习共同体来引导学生实现合作学习与互助学习,促使学生通过互相指导与积极借鉴来掌握数学学习的好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学习。
参考文献:
[1]章礼满.关注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学品质——发展初中数学“学习共同体”课堂之我见[J].数学教学通讯,2018(35):9-10+19.
[2]张萍.解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名师在线,2018(27):72-73.
[3]顾延豹.探究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J].才智,2018(29):100.
[4]田志.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观察,2018,7(18):96-97.
作者简介:冯海燕,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南校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8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