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化之力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婷瑜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结构和空间内容的理科学科,在漫长的发展和成熟之路上,将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公式、数学定理以及数学思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小学阶段的数学对小学生更是有着启蒙思想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管理和思维模式。因此,在小学生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非常有必要。鉴于此,本文笔者以此为论点,探讨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助力,探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浸润在文化之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 前言
自新课改以来,数学教育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洗礼,虽然每一次变革和洗礼都十分短暂,但是也都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同的沉思。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越老越看清了数学的价值,看清了数学教学之路,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数学“思潮”的动荡。在看似“繁荣”的教育背后,其实是数学教育平面化,数学文化边缘化的危机。因为我们总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忽略了数学本身的文明智慧,让数学失去了文化依托,失去了本真价值。所以,在深刻的反思后我们急切地呼唤着数学传统的回归,开始追求“数学化”和“生活化”越来越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数学课堂,为构筑高效课堂奠基。接下来笔者就综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谈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助力。
二、 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助力
(一) 以文化之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建立在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只有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身的解题能力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新时期数学教师,当在渗透数学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史,以数学史丰富数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
伟大的德国数学家高斯有着“世界数学王子”的美誉。小高斯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教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写下了一个长长的算式:1+2+3+4+5+…+98+99+100。可老师刚写完题目,班里的其他同学,拿起笔拼命地演算,唯独小高斯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个数一个数地相加,而是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了以下规律:1和100,2和99,3和98……这样配对,共有50对数,每一对数的和都是101,求50个101的和可以用乘法很快算出正确结果。从此之后,就有了高斯求和的公式,这也给加法结合律的延伸提供更大的空间。
如此,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容易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与魅力,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愿意主动去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法,尝试不同解题思路,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都有莫大的帮助。
(二) 以文化之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毅力
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都具有坚韧不拔、善于思考、严谨认真等高尚的品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引入数学史,有效的进行数学文化渗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效课堂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但是探究知识的过程艰辛的,是复杂的,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毅力。所以,以数学文化来培养学生学习毅力就是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在教学《圆的周长》相关知识中,我们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圆的直径和周长进行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引导学生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恰当地引入祖冲之发现圆周率π的数学故事,将祖冲之每日不断地摆放成千上万的算筹画面引入课堂,学生会发现,在整个计算活动中,只要一步算错了,就需要从头重新开始计算。利用这一数学史知识,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努力冷静思考和计算的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
(三) 以文化之本质强化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
学贵有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的眼光,探寻质疑一些课本中已被数学家们或有数学权威的前辈们公认的原理,定义,公理等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其养成多思善问敢质疑的态度。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先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小结: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然后提问:能否用2、5的倍数的特征类推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很容易掉入陷阱,但又很快能发现类比错误,进而促使学生利用百数表,圈出3的倍数,变换观察角度,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3的倍数的特征就呼之欲出了。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应用,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应该溯本求源,引入数学文化本质。插入教材的课后知识“你知道吗?”
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却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24=20+( )
2485=2480+( )
24=2×10+4=2×(9+1)+4=2×9+(2)+(4)
2485=2×1000+4×100+8×10+5=2×999+4×99+8×9+(2)+(4)+(8)+(5)(说明:20、2480都是2或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划线部分都是3的倍数,后面部分就是各位上数的和)
以上的数学文化融入课堂,就是为数学的本质的呈现提供了厚实的根基,在这个根基的支撑下,抽象的定理,公理、特征等都会变得生动和有说服力,达到“一叶知秋”的境界。
(四) 以生活化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數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如果能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循环”的概念非常抽象,用文字很难解释清楚,但如果我们在引入概念之前,让学生通过举例生活中的“春、夏、秋、冬”“每天的太阳东升西落”“每周的星期一到星期日”等现象就是循环。这样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还会记忆犹新。又比如,学了《圆的认识》以后,我们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他们解释地上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学生在探索思路的过程中同时领略到数学文化和生活的密切融合。 三、 数学文化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措施
(一) 结合其他学科,阐述数学的重要性
共建学科关联性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每一学科间本身就具有互通性,例如语文和数学,语文是数学的基础体现,学生语文没学好,阅读理解能力差,那么也会影响数学成绩,比如读题不准确、书写不工整;相反数学不好,则学生可能逻辑思维不强,在分析语文课文的时候,就很容遇到瓶颈。而数学文化在众多的学科当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数学的发展史可以从小学历史中得到证实,数学的一些定律、定理也可以从小学自然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学科互通,也为传播数学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保障。
(二) 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渗透数学文化理念
教师应该是学生行为的先到者、表率者,应该身体力行的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是否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也依赖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教师平时应该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进行自学,深入了解数学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探讨与掌握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了解数学发展史,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文化韵味,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寓于生动厚实的文化背景中,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三) 整合学校文化资源,构建数学特色文化
学校本是文化集结的地方,要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数学文化,除了依靠教师力量、学科力量之外,学校也是作为文化的熔炉也当“义不容辞”。对此,笔者的建议是以学校为阵地,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数学文化,整合学校文化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努力使学生真正受到文化浸染,产生文化共鸣。比如每年定期开展“数学文化艺术节”,可以将学生平常制作的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七巧板古诗配画等整理成册,刊印成书,并且在学校分类展览,挑选优秀作品装裱上墙,形成我校的特色数学文化长廊,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又比如开展“数学小讲师”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演讲活动,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中巩固数学知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的定义广博而深邃,其影响力跨越了历史长河,传播到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数学文化也一定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萌芽生长,必定能够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助力者。当然,关于数学文化的价值和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知识不止笔者上文谈及几点,笔者将会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探索数学教学的新路径,为绵延数学文化、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略尽秒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简蝶坤.浅谈在小学数学“研学后教”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7):135-136.
[2]李兰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養建构初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4):36-39.
[3]梁军江.思考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
[4]徐菁.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
[5]季红.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数学教学通讯,2018(25).
[6]周金华.让课堂教学突显数学文化因素[J].小学教学参考,2019(2).
[7]吴成业.在课堂教学中彰显数学文化的价值[J].辽宁教育,2016(13).
[8]梁军江.思考数学文化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
[9]徐菁.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
作者简介:
王婷瑜,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72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