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与运用质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翻译与跨文化交际联系紧密。跨文化交际既是翻译的目的之一,也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必须格外重视的影响翻译成效的因素之一。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需要培养,也需要在翻译实践中不断锤炼。从凉州贤孝文化的汉英翻译实践来看,译者是否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既影响翻译文本的选择,也影响译文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
[关键词]译者;跨文化交际;凉州贤孝英译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1-0112-04
21世纪以来,从事翻译研究与实践的人员越来越多,而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成果也随之增多。其中,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运用也颇受翻译研究与实践人员的关注。从一定意义上讲,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确不容忽视。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运用方面考察,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与运用都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一)翻译的目的
人们为了表达思想,传情达意,就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这一目的。因而,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只要掌握了这个交际工具,人们就能实现其交际目的。但是,如果不同语种的人就某一事项或想法进行交流时,由于所掌握的语种不同,他们之间的交流必然会产生困难,阻滞他们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需要译者为其翻译语言,促使他们顺利地完成语言交流活动,实现其交际目的。陈娟等人(2016:270)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最重要工具,人类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使用语言作为社会生活媒介,运用语言进行日常社会交际,组织生产生活,表达思想和书法情感。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离的,语言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反映着文化,并将其一层层地沉积下来,世世代代相传,成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由此可见,翻译在一定意义上是跨文化交际工具。既然语言是交际工具,而不同语言反映并承载不同的文化,翻译活动又是在不同语言与文化持有者之间开展的交际活动,所以,翻译的目的恰恰是要帮助和促使不同語言持有者实现跨文化交际而不仅仅是要完成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既然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翻译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所以,翻译与跨文化交际密不可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即是跨文化交际。一般而言,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之间开展语言交流活动时都会触及跨文化交际活动。究其实质,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恰如赵军峰(2000:130)所说,是要“迅速准确地表述不同文化背景交际双方的各种意图”。译者只有透彻理解和领会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才能积极培养和自觉运用跨文化交际意识,顺利完成翻译活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中国第四次翻译浪潮勃兴时期相对突出。2000年1月,郭建中(2000 Content)编著《文化与翻译》一书,收入论文30篇,其中7篇与跨文化交际密切相关。这7篇论文是谢明的《跨文化翻译:距离与近似》,王建开的《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赵军峰的《轮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杜争鸣的《论意译、直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意义》,曹青的《宗教文化与翻译》,潘炳信的《姓名的翻译与跨文化交际》,郭建民、黄凌的《从跨文化角度看英语异形诗的汉译》。这些文章明确指出了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譬如,杜争鸣(2000:222)指出:“把翻译看作跨文化交际的媒体,并从这一角度考虑完善翻译理论的建树,首先需要分析所谓意译、直译、不译的关系,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其在特定情况下的适宜性做明确的说明。”
21世纪以来,关于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研究成果更多了。从中国知网输入主题词“跨文化交际与翻译”和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检索可知,与“跨文化交际”相关论文有464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论文有10篇。这些学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和补充着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内容,为译者的翻译奠定了重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基础。
(二)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翻译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苏珊·巴斯内特、安德烈·勒菲弗尔等学者就文化翻译这一研究方向著书立说,既拓宽了翻译研究视野,也拓展了翻译研究内容与方法。但是,这些研究的最主要的出发点仍然是跨文化交际。
(三)研究意义与趋势
从一定意义上讲,跨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承载并反映文化。但是,翻译行为是否顺畅,翻译结果是否能为译文读者接受还是要看跨文化交际的实现程度。一般而言,跨文化交际实现较多的翻译结果往往能为大多数译文读者所接受。譬如,“a street girl”这个短语的汉译。如果将其翻译为“大街上的女孩”则不能达其意,没有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而把它翻译为“妓女”则跨文化交际实现程度较高,实现了翻译的目的。又如,“烟花女子”的英译。“烟花女子”本是对妓女的雅称,但是如果将其翻译为“prostitute”则既失其雅,又失其度,缺乏对这类女性人格的尊重。但是,如果将其翻译为“a street girl”,“烟花女子”的文化内涵则能充分表达出来。只有这样的翻译才是从跨文化交际目的出发开展的翻译,也是好的翻译。
世界是多民族组成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21世纪以来,人类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既是必然趋势,也是共识。尊重各民族文化,才能创造更加和谐繁荣的世界。而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是否能为不同民族的译文读者所接受必然与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紧密相关。重视和尊重文化差异,译者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尽力落实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从而促进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与语言交流。因而,关于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会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三、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意识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认知和操控程度。翻译的中心目的是促进文化信息交流,促成不同语言与文化持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是把翻译当作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那么,他或她所从事的只是以不同语言表达同一信息的活动。而我们认为,翻译就是翻译语言材料的意思与意义。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转换活动并不能翻译出语言材料的意思与意义,达不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此外,如果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以本族语文化为中心而忽视译语文化,那么,译文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原文至上的宗旨在一定程度上对跨文化交际有削弱作用。所以,从翻译的目的考察,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活动中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1.思想上重视
译者能否在翻译活动中运用跨文化交际意识首先是思想方面的问题。从思想上重视跨文化交际的译者往往会自觉地在平时学习中、翻译实践中注意到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有效避免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给翻译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2.学习中掌握
世界上并不存在天生的译者。译者往往是在大量的学习实践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翻译技能,掌握必需知识,而后开展实际的翻译活动。所以,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译者除了思想上重视之外,在平时的学习当中需要吸收、消化、积累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活动中的运用打下基础。
3.实践中培养
俗话说:“熟能生巧。”既然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技能,大量的实践对于译者翻译能力的提升自然不可或缺。这一规律对于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运用也同样适用。译者掌握了跨文化交际知识之后,还要在翻译实践中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这样才能使自己在翻译活动中真正发挥跨文化交际沟通与促进的作用。
四、跨文化交际意识运用
(一)尊重和认同异质文化,避免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在根本性质上区别于本族语文化的文化,即是异质文化。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要么冲突,要么融合;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解构与建构。世界是不同民族、部族和国家构成的,因而文化多元多样是世界文化的现状与趋势。本族语文化在与他者文化或异质文化冲突或交融的过程中发展。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味以本族语文化为中心,或者遵从民族中心主义,那么,其翻译活动势必体现出一种翻译霸权,排斥异质文化。这样的翻译活动往往起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积极作用,而是反面作用。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认同异质文化,避免民族中心主义。
(二)熟知并避免常见翻译失误
如果译者缺乏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对异质文化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那么其翻译活动中就会出现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例子。譬如,“Butterflies Love”和 “It never rains, but it rains cats and dogs”的翻译。如果译者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的学习,那么译者会将它们翻译为“蝴蝶的爱”和“天从不下雨,但是天上下猫和狗”。其实, “Butterflies Love”是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梁祝》的英文表述;而后者是一句英语谚语,其中文译文是“不雨则已,一雨倾盆”。此外,西方人非常喜爱狗这种动物,甚而有的人将其视为家中的成员一样。因而,有经验的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译者在这样的英文表述中见到“dog”,自然会将其翻译为“傻儿子”。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at dog?” said Vicky Wedding, Royce’s mom, peering out her window.
“We got caught in the fire.” he whispered, barely able to speak.
毫无疑问,这段英文表述当中的“dog”指的就是Vicky Wedding的儿子Royce。但是,如果译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或者不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那么,“dog”依然會被译为“狗”。因而,译者要熟知类似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以有效避免失误,以免贻笑大方。
(三)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开展翻译活动
无论是英语专业国家标准,还是《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都提到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量的翻译实践也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金南顺(2015:34)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定环境下,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能力。Spitzberg和Cupach于1984年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要素理论,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集中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层面,包括知识、动机与技能三个要素,该理论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后续研究发展的基石。”
而翻译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技能。因而,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活动,译者都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到其中去。譬如,翻译活动中常见的“翻译过程”和“翻译单位”这些术语。理解是翻译活动的前提,而翻译单位则是翻译实践活动当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那么,开展具体翻译活动时是以理解为前提,还是直接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是以文化为单位,还是以句群为单位?毫无疑问,如果译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凸显,他或者她会以文化为单位,并且将文化为单位置于理解之前。具体可见下图:
从上图示意可知,跨文化交际意识在翻译活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当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启动之后,透彻理解原文、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文本转换自然会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贯穿其中,那么,其翻译结果就会大大有助于实现翻译的目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无论是人工翻译活动,还是机器翻译活动,要使得翻译活动真正实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过程中都不应当忽视首要环节,即预置文化单位。 (四)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意识开展凉州贤孝文化翻译
对于译者而言,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不可或缺。但是,并非所有的翻译活动或整个翻译过程中都需要运用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譬如“A man is at the door”的汉译。又如, “Having been reproached by the teacher, the boy did not come to his lesson this evening”的汉译。再如,“他是一个难缠的人”的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醒译者,这些简单语句的英汉互译基本上不需要译者运用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黑河”“张掖人”以及凉州贤孝文化的翻译却需要译者灵活运用其跨文化交际意识。“黑河”是西北内陆流经张掖市的一条内流河,“张掖人”是几代人长期在张掖市居住的人口,而凉州贤孝文化既是艺术形式也是与西方文化很不相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考察,“黑河”应当英译为“The Heihe River”,“张掖人”应当英译为“Zhangye People”,而凉州贤孝文化的翻译则要求译者要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意识。
尽管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研究凉州贤孝,譬如李贵生(2009:129)认为“凉州贤孝”具有文化传承、教化、娱乐、宣泄、沟通等多种社会功能,雪漠(2014:178)认为西部民歌(如“凉州贤孝”)和大手印文化分别代表了西部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但是,作为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是一种典型的以贤孝为主题的河西文化,在新时代以新的形式在河西走廊上流传。《凉州贤孝精选》的编者李武莲、冯天民(2011:7-8)认为,“‘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质朴而又极富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演唱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青睐”。而曲艺毫无疑问是文化的内容之一。《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的作者廖世英(2015:78)就把Folk Performing Arts列入了该教材的第三章当中。
凉州贤孝文化围绕贤孝主题述说孝子贤孙、淑女烈妇等故事,寓隐恶扬善、劝说世人、因果报应、为贤行孝于其中,对维系家庭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但是,河西文化传统中的因果报应与西方文化有不同之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儒教和道教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骑士文化也有不同之处,因而,译者在凉州贤孝文化汉英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操控其翻译活动。
研究表明,凉州贤孝文化中有许多有别于西方文化的语言现象与材料。譬如,《凉州贤孝精选》中的曲目“扒肝孝母”和“丁郎刻母”。“扒肝孝母”和“丁朗刻母”因其内容有“阴魂不散”和“男女不平等”现象而不适合向外“走出去”。此外,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人喜欢的东西外国人不一定喜欢,中国人熟知的文化现象外国人并不一定熟悉,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加强中西方文化对比,灵活借用“借译法”“替代法”“夹注法”“注释法”等翻译方法,使得原文中的特殊文化现象能够易于为西方人所接受。总之,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灵活运用对于译者成功翻译凉州贤孝文化不容忽视。
五、结语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2:1290)关于翻译的释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言、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是,民族、文化的平等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会遇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象。正是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沟通过程中,优秀文化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从而日益发展壮大。而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促成不同文字与语言材料之间的文字转换,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才是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因而,译者需要重視自身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身翻译能力,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为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架设友谊桥和连心桥。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娟,韩艳,王振红.英语语言学理论研究与应用[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 赵军峰.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 杜争鸣.论意译、直译、不译的社会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意义[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 金南顺,郭寻.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2015(1):34.
[6] 李贵生.源流 ·仪式 ·功能 :民俗学视野下的 “凉州贤孝”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9.
[7] 雪漠.当下关怀和终极超越:凉州贤孝与大手印文化对我创作的影响[J]. 中国比较文学, 2014(4):178-196.
[8] 李武莲,冯天民.凉州贤孝精选[M]. 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
[9] 廖世英.中国文化概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责任编辑:钟 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