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元双轨”现代学徒制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过程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本土化实践与改造,以高职院校与县级市“县校共建”二级特色产业学院为平台,政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跨企业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一方面实现了中心、学校、企业三个教学场所的“三元”衔接,另一方面实现了学徒班在校学习与企业跟岗“双轨”教学的不间断运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双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具专业;“三元双轨”;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2-0047-03
  【作者简介】1.翟志永,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装备制造技术;2.王正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阳明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成型技术。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借鉴吸收了德国“双元制”和新加坡“教学工厂”等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以与余姚市“县校共建”的二级特色院校(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为教改实践平台,创造性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阳明学院建立之初,构建并实践跨学期、递进式、全流程、轮岗法的“三岗三模”实训教学体系。2015年,学院与区域企业共建现代学徒制跨企业训练中心,实现学校、企业和跨企业训练中心三个教学场所即“三元”培养模式,将每班学徒分成两组,一组在校学习,另一组在企业跟岗实践,两组学徒按照周期互换,实施半工半读的“双轨”教学。通过“三岗三模”实训、“三元”场所、“双轨”教学三个核心人才培养环节的创新,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索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最终形成“三元双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精准对接区域模具产业链企业的人才需求
   宁波是中国的“模具之都”,拥有一批国家级模具产业园区,其中宁波余姚市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模具生产资料市场“中国塑料城”和“中国轻工模具城”所在地。结合地域产业特色,学校模具专业选择宁波舜宇模具、宁波精雕工程、宁波神通集团等模具生产装备企业及加工产业链上的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对接产业链骨干企业,所培养的学徒不仅满足这些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时也满足这些企业客户群及模具园区中小企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创新现代学徒制跨企业训练中心管理体制机制
   跨企业训练中心综合考虑学生技能训练、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政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不同需求,分批引进核心技术、工艺、软件和装备。学校与代表性企业共建不同模式的“实训车间”,各实训车间分别由一个主导企业和若干辅助企业共建,政企校共同投入,企业拥有设备产权,学校拥有使用权,学校还通过招标引入教学服务型企业进行日常运维和教学。
   校企共同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训练的大纲要求,服务型运维企业负责将企业岗位的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经三方评审合格后用于中心相關课程的教学训练,学校购买企业提供的课程教学和资源服务。中心不仅为共建实训车间的企业开展岗位训练,同时为区域产业链中小企业服务,形成跨企业共享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三、以跨企业训练中心为纽带,实现“三元”教学场所有效衔接
   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中心作为衔接学校和企业的纽带,有利于发挥各方的资源优势,合理安排好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企业跟岗和在岗实习课程等,设计高效、优化的教学计划,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在模具开发设计和制造全过程中培养学徒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徒在中心训练期间与运维企业签订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并由企业购买工伤保险。三种教学场所的具体教学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
   四、通过跨企业训练中心实现“双轨”教学长效运行机制
   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运作模式设计综合实训教学规范,形成教学型生产组织,按模具设计、编程加工、装配调试三个核心职业岗位对学徒进行分组,小组内的学徒分工担任组长、安全员、设计员、编程加工员、装配试模员等角色,每组配备教师和师傅,纵向指导对应岗位的学徒,确保学徒训练质量。
   将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学徒分成两组,按照“学习—实践”的顺序进行周期互换,在第2、3、4学期各安排5周时间到企业跟岗训练,一组在校学习,另一组在企业跟岗实践,实施半工半读交替的“双轨”教学,如下页表2所示;第5学期的第10周起至期末,以及第6学期均安排学生到企业在岗实习。
   五、依托跨企业训练中心,校企联合组建学徒导师团队
   中心教师团队由教育型企业工程师、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按照2∶1∶1的比例组成,中心师傅负责专业项目课程教学和真实项目的综合训练,企业师傅负责本企业专项岗位技能课程,学校教师负责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同时精选有责任心的优秀企业员工担任学徒导师,并签订师徒协议,建立学校、企业、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体系,通过学徒作品完成度和测评满意度等途径评估导师指导工作业绩。
   六、通过跨企业训练中心细化校企共同培养的成本分担
   中心由学校和政府提供经费保障,县级政府每年按生均7200元补助教学经费并持续投入,学校承担学徒培养相关的日常教学运行费用,中心承担非生产性过程中的教学场地、实训设备、水电耗材以及学徒生活补贴等费用。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教学的各类支出,包括支付师傅津贴、学徒工资,提供学徒岗位教学必需的设施设备和相应的生产条件。根据学徒所处不同年级阶段岗位的生产能力和特点,把学徒收入分为学徒跟岗补贴和学徒在岗工资两类,既保证学徒的基本权益,又兼顾企业的经营属性。
   七、校企合作设计开发岗位课程,融入德国IHK职业认证考核标准
   学校依托中心与产业链骨干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学标准,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资源和岗位训练结构化课程,开发出具有普适性、典型性和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校还与德国德雷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引进和实施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和双元制课程内容,校企共同设计融入德国IHK职业资格标准的学习领域课程和企业培训规则课程,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前通过企业面试成为学徒,并签订学徒、家长、学校和企业的四方协议,学徒通过考核即可获得IHK职业资格证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2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