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如今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就有人提出科技与人文需相辅相成、齐头并进,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高中生处于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老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遇事积极、乐观、从容,懂得感恩,既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也使得学生获得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
  一、 历史课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被提出来用于肯定人的价值,但随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沉沦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便利之中,将人文教育逐渐抛之脑后,科学教育甚至主导了教育。历史课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向学生阐述了人类的发展历程,及祖先们的生存法则、成败得失,教导学生领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中历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是新课标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 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现如今市場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现代思想潮流与传统的思想观念相撞击,由此就涌现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影响人们的思想健康。高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高中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偏低,且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较差的现象。其实高中历史教学相对于其他的学科而言,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经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在高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对学生以及教师考查主要是通过成绩,如果所教授班级考试成绩高,则说明老师教学方式得当,如果学生成绩低,则判定为老师教学失误。老师在高考以及考评的重压下,不得不放弃趣味化教学,而“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考试内容。长此以往,枯燥、僵硬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能动性、主动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思维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在历史课中学生可能仅仅记住了课本上所展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份、主要内容等标准答案,而对于价值观、人文素养的提升几近于无,使得学生的德、美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三、 高中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 重理轻文现象严峻
  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国在2003年开始施行文理分科考试,在这一政策实施后的十多年,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却暴露出一些问题,重理轻文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一般学校在文理分科之前都要求学生必须学完大类课程且必须通过会考考试,但是经调查,部分学校在高一下学期开学时就会征集学生文理科选择的意愿。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说,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更容易对接社会,所以老师、家长都会积极建议学生选择理科,一般一个学校的理科生与文科生的比例是2∶1甚至更高。进一步调研发现,部分就读文科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觉得自己读理科吃力,并不是因自己的兴趣而选的。在学生基本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后,对于地理、历史、政治三门课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理科生会觉得继续学也是浪费时间,反正高考也不用考,而文科生则觉得文综全靠背,背得早,忘得早,还不如考试突击,因此更愿意将精力花费在语、数、外三门课上。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重理轻文的大社会环境下,人文学科的教学无法顺利开展,使得高中生人文素养教育难以实现。
  (二) 教育中人文价值观的边缘化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迅速增加,但是这种关注激进了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使得教育偏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正常轨道,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在学校,学习被认为是学生的头等大事,其他与成绩无关的东西都被搁置,高考考什么,老师则只教什么,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忽视了对于历史事件的探究、讨论和思考,只让学生记住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学生在高中三年基本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阻挠。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校轻视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忽略了其人际交往以及心态的培养,丧失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四、 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高中历史课的知识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当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解读新课标,挖掘出隐含在课本中的人文素养教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端正良好的品质,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课堂中,用心学习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各大家的思想各抒己见,且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熏陶其爱国情怀。
  五、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举措
  (一) 情景教学法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尝试着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一言堂”的作风,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用视频、音频等将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充分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西安事变》这一课程时,老师可以放映有关于这一历史题材的电影片段,当学生看到西安事变前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以及蒋介石消极抵抗的行为时,才能够真正理解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激发出他们愤懑的爱国之情。老师在接下来的课程讲解中可以将古雅的昆曲作为背景音乐,营造氛围。老师通过这样的精心设计,使得学生不仅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而且很好地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从内心深刻认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卓有成效。
  (二) 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师资培训
  历史这门学科具有广博性,且在科技发展迅速持续新课改的今天,学生、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充满了变数,所以需要老师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时俱进,把握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而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仅凭课本和教参书来上课。老师可以订阅一些关于历史教育的书籍或者在网上浏览相关的博客论坛。老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树立良好的人文形象。老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不偏不倚,公平对待每个学生,则在历史课上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打造一个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家园,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教育部门与学校应当就“高中教师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进行相关的培训,一方面引起老师对于人文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让老师的知识与师德永不落后。这样有助于老师通过新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方面的建设。   (三) 新課标历史教科书仍需改进
  高中新课标历史书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书有重复,采用了章节体史书的形式,从总体上划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以及六个选修模块。采用这种主题化的形式,具有新颖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但是这种设计给学生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部分老师在不同程度上对于新课标教材表示不认可,有些认为历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时序性,但是主题式的章节将历史的这一重要内在逻辑打乱;有些认为内容较旧版教材显得太过专业化,给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还有一些老师表示每一段历史并不是孤立的,都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改革之后的教材将这三方面单独编成章节,使得三个模块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重复且在总体上缺乏完整性。部分学生也表示很不适应新版教材,它虽然主题鲜明,但是弱化了时间顺序,跳跃较大,内容过深过杂,难以理解。新课标教材的初衷是摆脱专业历史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同学在讨论和思考中体验多元的历史活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课标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历史的基础上的,但是由于受初升高教学压力、教育不均衡等问题的困扰,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通史到专题史的转变,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衔接问题。
  (四) 适时适量,润物细无声
  在高考机制下,老师一定要把握好人文素养教育和知识传递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培养人文素养而培养,更不能为了学生的成绩而放弃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新课标教材中,有很多素材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例如在讲《伟大的抗日战争》时,当学生听闻日本人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爱国之情可能会瞬间激发,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而不是一味地仇视日本。当讲到辛亥革命时,虽然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了,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失败的原因,更应该引导学生向孙中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祖国的独立复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致敬。此类的素材不胜枚举,老师应当善于挖掘其深刻含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五) 学校创建人文校园文化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比较持久性的过程。现在高中一般都是寄宿制的,学生基本穿梭于“三点一线”教室、食堂、宿舍。学校可以在教室内的墙壁、教学楼的长廊、食堂墙壁上张贴历史名人事迹,让学生以名人为榜样,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同时学校也可以举办黑板报大比拼活动,例如选定“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样的主题,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深究且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吸收先进良好的外来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循序渐进,所以校园文化是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六、 结束语
  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仅要重视其专业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其健全人格的培养,一个人文素养低下却具有极高专业知识储备的人对于社会的危害极其巨大,例如“黑客”,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堪称“大牛”,但是不走正途,利用网络系统漏洞进行破坏,做违法的事。小到个人的PC,大到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一个国家的核心科技,都可能因为黑客的攻击而蒙受巨大的损失,其原因是个人人文素养的缺失,他们被金钱、利益所奴役。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新课改中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多方面协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新思路,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内容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例中,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大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2018(28):49-50.
  [2]宁凯飞.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育的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张锐,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3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