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幼儿的游戏,提供支持与指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升入大班,老师为幼儿在建筑区新增了材料——纸筒芯。这些纸筒芯高高矮矮,粗粗胖胖各不相同。孩子们很快对纸筒芯有了兴趣,有了中班户外建构的经验,他们用纸筒芯搭高楼了,教师投入了更多的纸筒芯与硬纸板辅助材料,孩子们能从从自己搭建自己的东西,慢慢的学会了和同伴合作建构了……
一、案例描述
(一)建高楼,做记录
11月29日,幼儿分组进行纸筒芯建构游戏。游戏前,老师提供“我们的记录单”,请幼儿记录每层建筑使用了多少材料,每组的孩子们的记录方式也大不相同。萱萱拿起一个细细的、短短的纸筒芯对着同伴说:“你们都拿这种。”这一组的孩子把纸筒芯一字排开,然后垒高。
最后,六层高的楼房建成了,老师问:“你们的房子还可以更高一些吗?”大家讨论了一下“你再去拿纸筒芯。”“我去拿纸板来!”小帅把最高处的纸筒拿下来,放了一块硬纸板,然后小帅和熹熹两人合作,一人手扶硬纸板,另一人放纸筒。问题来了:“够不着了。”这时,老师提醒:“周围有哪些东西可以帮助你变高?”小朋友们眼睛看向四周,在隔壁的绘本室搬来了小椅子,高兴地告诉同伴:“我们找到椅子了!”小朋友在原本简单的六层楼的基础上,用辅助材料搭建出了更高的房子。
(二)先设计,再建楼,后记录
12月3日,搭建游戏开始了,阳阳、雨晴和静姝一组,他们经过讨论绘画出今天要搭建的三幢高高的、细细的房子。在搭建过程中,幼儿借助了梯子来站高,搭建的房子也越来越高,突然之间,在调整高低不平的纸筒芯时房子倒塌了。小朋友们又重新搭建了一幢房子,但由于游戏时间快结束了,最终搭建出的房子不再那么高了。回到教室后,我们继续讨论了今天的游戏,对记录单又有了新的改变。
(三)测一测,比一比
与之前一样,幼儿自由结对,组成搭建的团队,大家讨论并绘画设计图。设计好后,把计划搭建的几层、每层几个纸筒芯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搬运建筑材料。这一次,小朋友学会了分工合作,大家记录每层材料使用数量和实际层数与每层材料使用数量,并记录了高度。
二、案例剖析与解读
(一)尝试探索
多次游戏与记录以后发现,有的小朋友使用的材料很多,但是房子不是很高;有的小朋友使用的材料很少,但是房子很高。孩子们的房子越来越高了,层数也越来越多。第一张“我们的记录单”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记录需求,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讨论,又有了新的记录表,此次的记录表较之前新增了“我们的设计图”,此处给予了幼儿游戏前思考:“我们要搭什么样的房子?”并增加了游戏的讨论与互动。
(二)解决问题
倒塌后的楼房引发了大家的重视,小朋友七嘴八舌“好危险呀。”“幸好没有高到楼房那么高,不然我们都要被压住了。”“他们这里歪掉了,所以才会倒。”……回到教室,老师带领幼儿观察今天的作品照片和记录单,对比之下发现:小朋友们设计的楼房跟多,但并没有在设计图中体现出一共建造几层楼房?每层楼房使用几个纸筒芯?以至于楼房倒塌后,没有时间再次建构,记录单也无法记录完整。
所以,老师找出了既搭建出高楼,又完成记录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并带来幼儿把“我们的记录单”重新调整,请幼儿设计“计划楼房”的标记与“实际楼房”的标记,分别用问号和手来表示。最终,新赠了设计的层数与每层使用数量、实际层数与每层使用数量。
(三)提升新难度
大家的楼房都越建越高,可是,到底谁的高呢?具体高多少呢?通过数学领域活动《测量娃娃到北京》,孩子们学会用小棒、回形针等自然物在地图上沿直线进行测量,测量时知道工具的首尾相接。为了验证“到底谁的房子高”,大家展开了新的测量——测量楼房的高度,并在“我们的记录单”新增高度一栏,以便统计并对比建筑的高度。
三、教师的观察与支持
孩子天生就是会玩游戏的,在游戏中,老师要做孩子材料的提供者,游戏的观察者,支持、回应游戏的合作者,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针对性的指导。
(一)给予丰富的材料支持
幼儿从纸筒芯中发现了建构的乐趣,老师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材料的提供者,材料是幼儿进行建构游戏的物质基础,除了纸筒芯外,我们还陆续增加了纸板、硬木板,并将每次新增材料所建构出的作品拍照记录,呈现到班级环境当中,给幼儿直观欣赏与鼓励。在幼儿发现纸筒芯上可以装饰后,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创作纸筒芯画。
(二)指导正确的自然测量法
幼儿既有了自然测量的经验,又对建筑的高度感兴趣,提出“谁的楼房更高”这一问题,老师及时在建构游戏中提供了测量材料:麻绳、回形针、直尺、软尺、吸管等等一切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除了教学活动开展自然测量以外,还把材料投放在区域游戏中供幼儿反复熟悉材料的使用方法,测量班级里其他物品的高矮。能自主选择工具,测量建筑的高矮,发展了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三)保持敏感度,把握幼儿的发展特点
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與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孩子需要得到老师肯定,或一点指导就能突破自己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孩子肯定、支持的态度,鼓励幼儿大胆试一试,老师适当的介入,让孩子带着问题是最好的教育,身为教师要保持教学敏感度,抓住机会,利用挫折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
(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08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