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思德育:柔性教育的无痕化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思德育强调从人的“情感”培育、“思维”生成和“行为”培养来凸显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情思教育从自身德育团队实践工作中探索德育工作开展的四条路径,分别是:以景润人、以智启人、以情动人、以境化人四大领域,四条路径之间互相渗透、层层递进,最终通过在师生间、生生间建立自主和谐的群体关系,实现德育情与思的良好转换,达到学生个体生命得以浸润的无痕化境效果。
一、以景润人
中国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记载“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情思教育中以景润人为第一境界,景字从光,寓意引领其往光明前进的方向。个体发展在未成年前大多呈现模棱两可的具象特征,表现为缺乏归属感的行为特征。假如德育管理者能给予其引领方向,学生会呈现更为自信的品格,表现为对特定环境有强烈的归属感。因此,通过创建特定环境下的“景”可以满足学生最底层的心理需求,建立归属感。最后,“以景润人”通过创建和谐、注重人文、体现班级特色风貌的文化布置的环境即“有形”之景,与班级管理理念即“无形”之景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品格,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
案例:2019年,笔者曾组织本班学生参与全校班级文化布置比赛,一个月以来,召集全体学生成立策划组、组织组、执行组、监督小组四大组别,开展班级文化布置活动如下:确立课室后期风格、确认物资的采购方案、粘贴照片墙、设计班徽、共同制定班级管理条约。为期一个月的班级布置活动以来,通过观察得知全体学生参与程度高,学生反馈热烈。因此,通过“有形”之景与“无形”之景相结合,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营造了一个优美的、和谐的、独特的班级育人环境氛围,一方面促进了师生与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斯基“要使教育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创造一个好的教育人的环境。”因此,以景润人这一德育理念重视氛围的营造。因为班级文化是班级集体存在的灵魂,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情操得到感染,使学生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达成一致;更可以以情触思,以思唤情,满足个体发展的心理需求,使学生获得了成长的内部契机。
二、以智启人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智力发展是学生立足于未來长远发展的不竭追求,是学生个人价值的最终体现。因此,以智启人,即通过一定的认知规律与智慧,启发学生完成独立的思考与成长的转变。古代教育学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智慧的传授,绝不是生硬式的套公式或展现现有智慧成果,而是强调创设情景,通过情景的启发,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成长。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以智启人既包含了德育管理工作者即班主任的个人管理智慧,亦包括了学生解决问题所形成的团队合作精神,即众智的集聚与迸发。
案例:每周一下午第八节是高一五班学生最期待的班会课。过去的班会课多是班主任开展一言堂的模式,为了改变这一模式,做了如下尝试。班会课形成以班长为核心,召集班干部召开班会周前会,共同商讨班级最近一周出现的班级管理情况。此外,班会课创建10+15+10+5的模式,即班会课前十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补充班级问题上传平板,十五分钟分析问题,最后十分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这一班会模式的尝试,学生反馈良好。
可见,只要善于调动集体的积极性,赋予其当家做主人的积极心态,可最大发挥众智的成效。每周的班会课活动,无疑是集体众智的结果。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智慧的传递,智慧的累积,是可以更为有效地启发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也在某种程度上浸透了情感的熏陶,加强了学生爱护班级的情感教育。
三、以情动人
“情”,说文解字中释义为,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情思教育重视引其情,启其思,触其行。早在14世纪到16世纪,西方就兴起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人文主义的复兴开始注重个人的情感需求,由此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影响深远的作品及发明在各个领域崛起。此外,人本主义教育学家库姆斯亦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可见,学生要想获得长足健全的发展,不能缺少情感这重要一环。
案例:郑中钧中学秉持“心怀天下,学至精微”的校训,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人才发展目标。在每周二、三、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修心致幸福”小班会的活动,开展时间为18:50到19:05。十五分钟的活动开展包括静思、记录与分享三个环节组成。小班会记录本收录每日打卡(爱心)、每日心得与每日交流三大板块的内容。学生在静思中回顾一天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分享中交换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修心致幸福”小班会既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亦满足了学生情感倾诉的需求。
“修心致幸福”小班会从学生本位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正如罗杰斯“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认知,摒弃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任何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部分,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以情动人德育理念转变过去单向的师生交流,学生或老师都可以成为聆听或者倾诉的一方。学生的静思是思维发散与凝聚的过程、学生的分享是情感与思维相互触发、沟通的成果。通过思其过,情动人,完成无声胜有声教育的德育教育过程。
四、以境化人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记载“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以境化人是以景润人、以智启人与以情动人的最终体现,即第三境界“得”。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情思德育提出的以景润人到以智启人到以情动人,最终以境化人符合个体生命发展的需求。以景润人通过创设和谐、温馨的班级环境,给予学生归属感,满足其安全需求;以智启人通过启发个体思维,满足其社交需求;以情动人通过触动个体内心柔软之处,满足其尊重需求。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最后以境化人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自我需求。
在立德树人的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情思德育”这一教育理念,追求教育的无痕化境。从人的“情感”培育、“思维”生成和“行为”培养来凸显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目标的需要,还是德育管理中日渐淡化的人文精神所提出的挑战。本文所提四条探索路径,最终希望在共同的德育理念管理下实现个体情与思的发展,实现个体生命的浸润,实现个体灵魂的感召。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