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背景下谈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实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一体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重点从“生命教育”“人生体育”“以体树人”“人人受益”四个方面,逐一分析了体育教育的实有定位、学校体育的实有价值、体育课程的实有目标和体育教学的实有保障,以期为更好地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发挥重要的引领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一体化;生命教育;人生体育;以体树人;人人受益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16-03
所谓“实有”,即实际应有,也是原本应该拥有。当前对体育教育、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教学等实有定位、价值、目标和保障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如何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体育课程一体化背景下,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已势不可挡
隨着我国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更进一步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关注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更是推动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一把利器。从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本化定位,体育课程目标的系统化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编排,到体育课程实施的多元化呈现,体育课程评价的层次化应用等共同发挥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1],彰显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价值所在。
基于体育课程低级重复、蜻蜓点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锻炼习惯尚未养成,技能掌握不够突出等长期遗留的始终未被有效解决的疑难问题,通过体育课程一体化这把利器,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进行一体化改革,既是新时代对学校体育的强烈呼唤,也是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提出了德育、体育、音乐、美术四个学科分别进行课程一体化研究,明确了科学、系统建构课程一体化的要求。这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指导意义。一体化使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变认识,把握良机,系统完善,体育教育质量提升有望再上新台阶。
二、“生命教育”是体育教育实有定位
体育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居于重要位置,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对体育的定位来讲,长期几乎都被定位在“身体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层面。无疑,认识上矮化了体育教育应有的价值高度。其实,体育不只是“身体教育”,基于对其功能和价值的分析,结合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体育实际上起到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作用,富有“生命教育”的意义。
假如我们确定了“生命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实有定位,需要从“身体教育”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价值。体育属“生命教育”,其主要根源在于:(1)体育能够使人的生命更有保障,如掌握游泳、安全自救等,强化生存技能教育,人的生命会更有保障;(2)体育能够使人的生命更有质量,科学的锻炼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健康的人生是更有质量的人生,强化健康教育,提高生命质量;(3)体育能够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等体育精神,更能有精力、有勇气和有责任感地为国家作贡献,能够充分感受到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因此,体育不仅仅是“身体教育”,更是“生命教育”,从“生命教育”的高度看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意义,更能凸显体育的地位和价值。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从“生命教育”的高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
三、“人生体育”是学校体育实有价值
幸福而健康的人生是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学校体育在促进人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体育促进健康的逻辑大都理解为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终身参与锻炼促进健康,拥有了健康,自然具备了幸福的基本保障。这条逻辑链看上去准确无误,但对学校体育的价值定位还不够远,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实有的价值还不仅仅是“终身体育”,而是具有更高远的价值,是服务于健康而幸福人生的体育,即“人生体育”。
之所以将学校体育的实有价值重新定位为“人生体育”,是因为,体育能够改变的是人生,而不仅仅是让人们能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更指向的是完美而健全的人格的塑造,尤其是通过学校体育塑造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倡学、练、赛的有机结合,追求的不仅仅是学与练掌握技能,通过赛还要建立顽强拼搏、团队合作、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而这些精神都能延伸到为学生未来一生的发展助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学校体育价值的理解已不能仅仅停留在为“终身体育”奠基,而是在为人的幸福而健康的人生奠基的体育,即从“人生体育”的高度重新把握学校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基于学校体育实有的“人生体育”价值,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要随之发生改变,强化“人生体育”的学校体育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未来更有高度、更有意义的人生发展需求。
四、“以体树人”是体育课程实有目标
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每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目标都作为重中之重的内容来确定。因为,课程目标代表着整个课程实施的方向,预示着对人的培养导向,而且,在课程层面,目标还主导着内容的设置。因此,课程目标始终是每次改革应把握的关键。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2]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定位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喜爱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增强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体育实践能力;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塑造良好的体育品格,发扬体育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等。”[3]体育课程一体化将课程总目标定位在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将各学段、各学年、各学期等的课程目标定位在知、能、行、健四个维度,无论是素养,还是知、能、行、健,都与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相吻合,只是更加聚焦。这种聚焦在素养或知、能、行、健四维度的课程目标呈现方式,实际上是对体育课程实有目标“以体树人”的具体化。 体育课程目标用最简单也最概括的表示方式“以体树人”,一方面是站在大教育的角度看待体育,体育亦是在“树人”,只是要呈现如何通过体育“树人”,树什么样的人。我们只要高度集中地认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以体树人”,体育的教育地位和学科价值就不会被弱化,更不会被否定。另一方面在“树人”的价值上,一定程度上体育会优于其他学科,假如其他学科“树人”重在智育,或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体育除了有智育的价值,更突出的是“育体”和“育心”的综合“育人”价值,这种价值是其他学科难以达到的。还有一方面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以体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体树人”具有持久性,是长期培养、持久显现,甚至是影响一生的育人过程与结果。持久性要注意育人過程的连贯性与衔接性,还要把握其娱乐性,注重兴趣的激发与享受到运动的乐趣。[1]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更有利于促进“以体树人”目标的达成。为此,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更加注重每一阶段“以体树人”目标的达成度,便于“以体树人”在各阶段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有效地开展。
五、“人人受益”是体育教学实有保障
体育课堂是体育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无论我们过去从哪些方面强调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研究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都无法回避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人人受益”的问题。然而,纵观对体育教学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强化技能的运动技能教学,还是强化体能的大密度、大强度的课堂,都更加注重集体性和大统一,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不仅学生的体能状况、技能基础、兴趣爱好有区别,学生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未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把过去忽略的“人人受益”要高度重视起来。
“人人受益”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要体现更公平和更有质量的体育教育,其关键是要关注个体差异,能够做到区别对待,分层教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注重“人人受益”,还要考虑客观条件的适应性。[1]“人人受益”是一体化背景下体育课程提出的理念之一,也是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如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的第四条中明确提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即“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基本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2]
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主张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将“人人受益”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有保障,无疑是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然保障。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是高质量体育教育的重要标志。然而,如何才能做到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人人受益”?要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确立真正符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目标,合理选配内容并考虑难度的适宜性,灵活采取多样化组织方式,力求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六、结束语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是体育教育的导向,影响着体育课程实施的步伐与效果,也决定着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水平。一体化倡导以人为本,变强制执行的体育课程为服务学生发展的、让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课程,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还能真正发挥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和凸显其教育地位。从“生命教育”的高度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实有定位,从“人生体育”的远度重新把握学校体育的实有价值,从“以体树人”的角度重新梳理体育课程的实有目标,从“人人受益”的广度重新确立体育教学的实有保障,体育才能更好地与其他四育一道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重任。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研究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教材建设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子课题“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成果,课题编号:VFA180003-12;“大成国学基金”支持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2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