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构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重庆市围绕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通过完善工作机制、构建质量标准、开展试点研究、实施质量监测,实现了综合评价与中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对接,建立了区域教育质量内控机制,推进了市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深入发展。但这项工作还存在对评价改革重视程度不够等一些现实问题。为此,研究者结合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背景,提出了要深入领会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精神,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探索强化对评价结果的运用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综合素质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存在典型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特征。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要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近年来高度重视、统筹谋划,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入推进了市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以下简称评价改革工作),为其他地区开展同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
一、推进评价改革工作的措施
为了深入推进评价改革工作向前发展,重庆市广泛开展了调查论证,理清了改革思路,建立了“3231”同步探索机制,有效推动了改革实践进程。
1.广泛深入调研,强化改革顶层设计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实践操作权。基于前期的实践经验和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重庆市积极探索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广泛深入区(县)、中小学校及师生群体中开展调查研究,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机构的专家开展深度研讨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及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印发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试行)》《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重庆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重庆市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的目标、重点和要求,全面系统地部署了改革工作进程。
2.科学合理规划,注重协调探索推进
在广泛深入调研、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重庆市进一步强化工作统一部署,初步建立了“3231”同步探索机制。第一个“3”是指“市级统筹管理机制、区县自主探索机制和学校常态实施机制”三级机制;“2”是指“国家+地方”两类实验区;第二个“3”是指“义务教育定期监测制度、学前教育监测制度和家庭教育监测制度”三类质量监测制度;“1”是指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即市教育评估院)。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中小学校等合力推动“3231”机制平稳运作,确保了评价改革工作全面顺利地开展。
3.注重专业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为了让评价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迅速建立起一支能够承担评价改革任务、推动评价改革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近年来,重庆市多次组织开展区(县)、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专题培训,特别是强化教师对前沿评价理论、先进评价工具和评价技术的掌握运用,不断提升各级评价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二是同步强化师资培训。重庆市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和现场观摩等形式,不断细化落实改革工作任务,及时研究解决改革进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让更多的教师了解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让评价改革工作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充分营造了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扩大了改革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4.开展两级试点,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學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要求,重庆市在做好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改革推进工作基础上,综合考虑市内各区(县)地理区位、教育发展状况等因素,经认真评审研究后确定了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綦江区、大足区、开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市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形成了“1+6”的试点改革推进格局,以点带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进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评价改革工作进展与成效
重庆市在完善机制、建立标准和结果运用上取得了一定进展。
1.初步建立了评价改革工作机制
重庆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管理导向,初步探索并实践了管办评分离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致力于建设“政府适度管教育、学校努力办好教育、社会科学评价教育”的新型管理机制。同时,全市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协同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严格执行“减负提质”相关规定,继续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和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树立学生发展评价新理念,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推动了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整体提升了中小学教育质量。
2.探索构建了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一是将国家政策要求作为制定《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试行)》的强制性标准,同步开发指导类指标和自我评价反馈性指标。通过“三引”(即评价标准引领、评价技术引领、结果运用引领)和“两推”(即行政助推、项目助推)策略,构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立体模型。
二是制定了“市级保底、县级优化、校级细化”的三级评价指标,明确了市级引领性指标突出底线要求和方向引领,区(县)发展性指标突出区域发展导向,学校个性化评价指标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三是从过程性质量、结果性质量和体系质量方面对教育质量进行界定,并加强诊断改进,建立区域质量内控体系,出台分层分类报告,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始终坚持过程性质量评价与结果性质量评价相互印证,推动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向更高水平的均衡发展迈进。
3.分类运用了综合评价改革结果 一是加强了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考核评价和结果运用,将《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试行)》的核心指标纳入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标准,转化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指标,不断促进区(县)中小学校特色内涵发展。
二是强化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体化,将义务教育“学生成长档案袋”相关数据作为中考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部分区(县)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正在探索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一定分数(50分)计入中考成绩。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70%重点指标到校。从2013年开始,将《重庆市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作为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的必备材料,并作为高考录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评价改革工作经验
通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重庆市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评价改革工作经验。
1.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是保障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现实路径,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组织管理。在评价改革的进程中,只有各区(县)、学校不断提高认识,深入开展实践探索,加强评价改革的组织管理,才能有效推动评价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是基础
开发并逐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及评价体系,以标准研制与实施引导区域教育质量评价转型,是确保评价改革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建立并依托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有效推动各级各类评价保质、协同进行。因此,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有利于提高评价效益。
3.积极开发评价工具是支撑
积极开发并推广标准化的质量监测工具,确保公益性和互惠性,引导区(县)、学校树立“共赢”发展理念,为区(县)、学校开展自我评估、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提供了工具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区(县)、学校基于自身需求,开发了个性化评价工具,有效助推了区域学校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确保了评价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4.实施定期监测制度是抓手
围绕义务教育各学段、各学科课程与学生综合素养等,建立并逐步完善定期监测制度,合理分析质量监测结果,出台分层分类的质量监测报告,充分发挥了教育评价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为政府的教育决策、区(县)和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是推进评价改革的重要路径。
5.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是关键
实施《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标准(试行)》等方案,强化对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特别是加强评价结果在中高考中的运用,是深化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不断强化评价结果在实践操作中的运用,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有助于转变学校、家长和社会陈旧的评价观念并逐步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有利于推进评价改革工作及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作深入发展。
四、评价改革尚需改进的地方
尽管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许多未突破的重点、待解决的难点和现实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部分区(县)、学校对评价改革的认识有待提高
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统筹保障。就目前来看,各区(县)、学校对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改革工作的推进。
2.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够均衡
目前,重庆市仍有5个区(县)还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达标验收,区域、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同时,许多区(县)还有不少薄弱学校,特别是部分乡村学校及教学点在开足开齐课程上存在现实困难,仍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3.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在部分区(县)学校特别是偏远乡村中小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仍较为突出,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学校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4.对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结果的运用不够充分
受人才队伍、专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重庆市督导评估、教育质量监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整合运用不足,对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运用等仍然不够充分。
五、进一步推进评价改革的对策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個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面对评价改革工作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建议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要深入领会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国家精神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要充分认识到,区域深入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实践,是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路径。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一步探索符合国家要求、地区需求的评价改革新机制与新做法。
2.要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
一是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在进一步践行教育管办评分离机制上下功夫。二是科学谋划、探索创新,在进一步建立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上下功夫。三是探索中考招生权力进一步下放,在形成市级监评、区(县)主办、学校参与的考试招生模式上下功夫。四是不断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与科学考评上下功夫。
3.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针对全市评价测量、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仍然不足的情况,下一步要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等专业机构,继续分层分类培训评价人员,确保每个区(县)均有一支掌握评价理论与评价工具开发、熟悉监测评价组织流程的人才队伍。二是重点加强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机制,加大乡村师资培训力度,特别是积极组织实施音、体、美、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专业教师的培训,着力缓解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同时,加强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改善农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从师资队伍建设层面保障评价改革工作顺利推进落实。
4.要进一步探索强化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一是强化对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考评结果的运用,进一步引导区(县)、学校树立科学的评价改革观念,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二是深入推进改革工作协同发展,继续探索将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中考招生录取合理挂钩,并且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中考“两考合一”。三是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索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学业水平评价的结果。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4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