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刍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发掘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有利于打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教学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带领学生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还要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学习兴趣;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5-0080-02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还是诗词所体现的文化韵味,都值得细细品味。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样,但寻求诗意美的栖居,鉴赏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古诗词教学的不懈追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古诗词占了很大比重,其编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诵读优秀的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情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却将古诗词教学视为教学难点,认为很难培养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较被动,往往将背诵古诗词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发掘古诗词所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古诗词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反复诵读诗词,体会语言运用之美
   古诗词具有“温柔敦厚”之美,大多讲究押韵。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表现为朗朗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在许多经典古诗词中,诗人所运用的语言简洁明了,短短的几行文字就能表述出大量的内容和唯美的意境。然而,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刚开始一首古诗词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诠释,“读”也是历经千年而生命力不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经过诵读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感悟这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一方面要对古诗词的含义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用词、用字的艺术。
  《江雪》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将江面上寂寥空旷的情境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诵读。在学生反复诵读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诗句进行赏析,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以前两句诗为例,诗人用了短短十个字就描绘出江面上空无一人、四周寂寥空旷的场景。在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选词用意之前,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师:面对眼前的场景,如果你是诗人,你会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呢?生1:空空江面了无一人。生2:千里江山没有了人和鸟的踪迹。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进行点评,指出他们虽然将图片中的景色描绘了出来,但是没有诗人用词精妙,同时描绘出的江面空旷程度也没有诗人描述得准确。诗人用“千山”和“万径”等词语描绘大范围的景色,用“千”和“万”这类数词将寂寥空旷的意境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人还采用了“绝”和“灭”来体现江上空寂冰冷的场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诗句进行对比,能感悟到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到诗句所传达的寂静之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文字进行赏析,不仅能将诗句所涵盖的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对古诗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赏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古诗词的音乐美、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在赏析中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创设教学情境,感受诗词意境之美
   古诗词以文字为载体,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就能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但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则需要深刻感悟。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在第一阶段的语言文字理解中,学生基本能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但学生大多会认为诗句只是描绘了江面空旷辽阔、孤舟远行的情景,很少有学生能感悟到诗句所蕴含的情感。为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蘊含的情感,让学生感受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深厚友谊。通过创设寂寥的环境,学生能感受到两位友人在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感受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情感犹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经过教师的点拨与动画演示,学生很快融入到了朋友离别时的悲伤情感之中,对这首古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再次品味诗句时,眼前所见的情景不仅有空旷寂寥的江面,还有两位诗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从而体会到朋友之间的感情弥足珍贵。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让学生透过文字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和美好的意境。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是动画演示,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笔描绘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三、探究诗词含义,感悟诗词文化之美
   作者生活年代不同,所创作的诗词的文化背景也不同,通过品味诗词内容和意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诗词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毕业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背诵150首古诗文。”因此,古诗词的学习,仅仅依靠教材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即拓展延伸诗文涉及的诗词文化,这才是古诗词教学袅袅不尽的余音。为此,教师在完成诗词语言讲解和意境品味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所体现的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元日》所描绘的是春节时候的场面,其中“爆竹”反映的是传统文化。许多学生不理解“爆竹”的含义,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学生一定会说放鞭炮。而在古代,人们没有鞭炮,要营造欢乐的气氛,采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就会理解到古人是用烧竹子的方法营造欢乐的气氛,“爆竹”就是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犹如现代的鞭炮声响,这是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同时,教师可围绕“春节”这一主题,开展古诗词收集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收集描写春节的古诗词,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化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首古诗词都蕴含着一定时期的文化,这也是古诗词的价值所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讲解,还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总之,发掘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文化美,有利于打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教学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语言运用之美;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境之美;要探究诗词含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吴恒红.探究古诗词的高效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
  [2]陈金碧.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养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赵文硕.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4]王小春.探析小學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思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9(04).
  [5]刘佳锋.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J].黑河教育,2019(02):26-27.
  [6]张娟.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8(12).
  [7]沈舒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8]胡素琴.小学古诗词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18(09).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beauty of languag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culture of ancient poetry is conducive to creating a colorful teaching class of ancient poetry, making students feel the charm of ancient poetry, and improving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lead students to taste the delicacy of poets' choice of words and sentences, but also create teaching situations, enrich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teaching difficulties of ancient poetry and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language beauty; artistic conception beauty; cultural beaut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6147.htm